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511386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 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leading quality connotation, for the use of the socialist law comprehensive concept to guide their work an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hould also lack the necessary understanding.Two is the business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the text level is not h

2、igh. Their work in the army before,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but also just only know fur, text level, writing ability is still in a low level interface. The knowledge is not complete, especially it is very little about professional some departments know knowledge中考历史选择题冲刺1、鸦片战争前,一

3、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2、“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

4、启蒙”理解正确的是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4、近代中国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 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右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A维新变法思想B民主与科学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5、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6、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

5、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A取消了“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国共合作实现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序号事件时间作用卢沟桥抗战1937年7月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天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1940年8月开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A B C D8、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

6、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A B C D9、通过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是A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军队 B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的美军C国民党军队 D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10、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11、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随着两岸同胞交往

7、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黄埔军校的创建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A B C D1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影 B电视 C报纸 D广播13、今年80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

8、作的时期应该是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4、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15、19世纪末,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达尔文创立的这一学说在当时具有的政治意义是A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B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统治C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 D使近代物理学发生革命性变化1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

9、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7、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设计中,错误的一项是()重大事件标志性意义(或作用)A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

10、线初步形成C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战拉开序幕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18、近年来有一封张学良写于1946年,又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公之于世:“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周恩来)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对于“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的正确理解是 A 国共第一次合作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国共重庆和谈D中苏友好合作 19、.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哪个事件可以作为开端?。A鸦片战争 B

11、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20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有利于西方思想的传播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C开启近代化生产模式 D引进了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2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于政治实践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12、D新文化运动22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剪辫令引起的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服饰方面也出现变化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23一历史学家在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是 ( )A中共“一大”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革命 D二次革命24、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25、墨西哥永久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说“对于中国来说,20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和政治的一段漫长的分娩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为摆脱那些妨碍了它在文明方面长期领先的种种羁绊而进行了卓绝的斗争。”能表现这一趋势的重大事件有(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