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504733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高考政治专题精解 第三部分,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总论基本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本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实践的特点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价值及人的价值的内涵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不依赖,客

2、观实在性,组成部分,构成要素,物质,变化和过程,根本属性,承担者,特殊状态,根本性质,参照系,无条件,绝对,有条件,相对,必然,被认识和利用的,物质世界,人脑,主动,创造性,调节和控制,1人可以创造规律。 ( ) 剖析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2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 ) 剖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3、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世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典型例题,随着航天技术的发

4、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这表明 ( ) 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A B C D,解析 “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表明“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神创论的观点的荒谬性,同时进一步表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故应选,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故不选。,答案 C,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典型例题 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

6、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欧布利德无话可说。故事中这个叫欧布利德的人 ( )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解析 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承认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题中欧布利德为了赖账,借故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了“我”的相对静止。故B符合题意。,答案

7、B,(1)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以尊重事物运动的规律为前提,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注意: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

8、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但不是改变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随着事物的性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不能说二者相互影响。,典型例题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既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分析说明

9、材料中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解析 本题规定的知识范围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因此,答题时一方面要分析材料中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是如何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的,另一方面要分析该模式是如何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改造客观世界的。,答案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能够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这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新模式是人们认识和利用

10、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的表现,能够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典型例题,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人的赞赏。”这两句名言都看到了 (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对于人体生

11、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解析 “赞美”“赞赏”都是意识的表现,人的心灵受到的影响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未体现,不选。,答案 C,全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具体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

12、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方法点拔: (1)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式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必须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典型例题 下图漫画招聘启示我们 (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的解读能

13、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理解。漫画的寓意在于讽刺现实生活中招聘、应聘中有些人不切实际地过高估计自己而屡遭失败和打击的行为。A、B、C三项都没有正确体现漫画的真正意图,应排除。故选D项。,答案 D,核心点二 实践观、真理观,客观世界,能动性,一标准,唯,正确反映,条件性,多次反复,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 剖析 这种看法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 (1)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主观性和

14、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2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 ) 剖析 只能说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是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二者并不矛盾,两者是相通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但不可混淆搭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15、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图示):,典型例题,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是说 ( ) A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D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解析 小马过河的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B项符合题意;A项指明了实践的一个特点,与题意不符;C项强调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是说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都是正确的。,答案 B,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

16、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