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499724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历史通史二轮复习纲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纲目【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先秦 先秦时期,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 1政治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1)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地方诸侯国的建立,有效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郡县制在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 (2)宗法制以血缘为依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效规范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致我们现实生活中仍能见到它的影子。 (3)宗法分封制带有中国早期政治的明显特点:以血缘为纽带,以巩固王权为目的,中央对地方的

2、控制相对松散。 2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 (1)耕作方式上经历了刀耕火种一一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延绵于整个古代历史。 (2)经营方式上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趋向瓦解。 (3)土地制度主要经历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4)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受到其制约。 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

3、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带来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跃。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供统治者选择。 (2)与之相适应,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这些都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秦汉时期,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到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1)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它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

4、致地方王国势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上,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3思想上,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1)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隋唐 在经历了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统一的隋唐时期(581907)。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5、。 (1)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三分相权,强化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科举制度的实行,保证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客观、公正和公平,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2经济上,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进一步完善。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上,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四)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宋元 宋元时期,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针对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6、,北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军政分离、财政与行政分离、派文臣做知州并以通判相牵制的管理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 (2)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发展,中书门下、三司、枢密院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 2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城市“市一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陶瓷中心,彩瓷中外闻名;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3思想文化上。 (1)理学产生。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学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强化了

7、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三纲五常”也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这些发明的西传,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五)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 明清时期,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 (2)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经济上,两种不同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 (2)资本主义萌芽开

8、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但由于统治阶级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仍占主导地位。 (3)中国逐步脱离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大势,古代文明趋向衰弱。 3思想文化上。 (1)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礼教的先驱。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没有实现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3)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4)京剧诞生并

9、发展。【中国近代史】 (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 (1)两次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时期,列强疯狂对外扩张,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由此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10、,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2经济上 (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是对工业革命的被动反应。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

11、阶级力量,先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 (1)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难能可贵的是其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的层次。 4杜会生活的变革。 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在“欧风美雨”的滋润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

12、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史学界认为,甲午战争是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重要分水岭,黄海上的枪炮声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1919年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1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20世纪第一年,多灾多难的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枪炮声中度过,辛丑条约签订,中闫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

13、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变化。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屡遭挫折后。最终走上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

14、,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思想上 (1)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由此转了一个很大的弯,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7)。 (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