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488059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复习题八上六单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上 五单元 三峡A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B. 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一、通假字:阙通“ ” 意思( )二、实词:自: 曦月: 襄: 溯: 御: 良: 属: 引: 绝: 素; 旦; 三、特殊用法:奔: 湍: 四、 一词多意: 属: 属引凄异 (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予作文以记之( ) 绝 沿溯 阻绝: ( )断哀转久绝:( )自 自非( )自三峡( ) 五、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

2、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六、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 ”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七、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2)写山高峻的句子: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4)写水流湍急的句子: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6)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八、文章问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

3、峡自然景观的?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 点?5、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6、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1

4、4、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1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17、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一、 解释下列词语:【共】: 【交辉】: 【四时】: 【歇】:【颓】: 【沉鳞】: 【竞跃】 【欲界】:【仙都】: 【复】: 【与(y)】:整体把握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写景,

5、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X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6、是什么?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解释下列词语: 解 : 户 : 欣然 : 念 : 遂 : 寝 : 相与 : 中庭 :空明 : 交横 : 盖 : 但 :闲人 : 耳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从“念无与为乐者

7、”中揣摩作者的心情。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1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观潮作者 周密 宋代人

8、文章写了钱塘江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潮的弄潮技巧。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一、重点字: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方其远出海门( )仅如银线( ) 吞天沃日( )乘骑弄旗标枪舞( )( )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 为火所焚( )吴儿善泅者数百( ) 皆披发文身( )随波而逝( )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闲也( ) 僦赁看幕( )二、重点句子: 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2、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3、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4、饮食百物

9、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三、内容1、本文用十分精炼的笔墨,分几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 )的动人情景,( )的健儿的高超技巧和观潮的人群。2、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非常精彩,请举例说明运用的手法。3、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都写了哪些内容?此段与下文内容何关系?4、文章第四段写了观潮人数之多的作用是什么? 湖心亭看雪 一、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大雪三日, 。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上下一白。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是日更定(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余拿一小船( )

10、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 雾凇沆砀 ( )焉得更有此人 (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客此( ) 及下船( ) 上下一白( ) 焉得更有此人( )( )三、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四、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五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6、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7、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项(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