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487713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体系是教育问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培养目标的设立直接决定了课设体系的构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日益完善,但目前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态结构、随意性大、层次下置、重叠缺漏、实习空洞。本文参照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发展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如将课程体系设计为基础课模式、专业方向课模式、拓展课程模式等。关键词:课程设置体系 偏态结构 层次下置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1.1.1专业方向设置多且细,但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却缺乏针对性根据对我国旅游高等院校52个旅游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

2、:专业方向设置太多且过细,在统计的52所院校中就有23个各不相同的专业方向,而且专业名称也欠规范。虽然专业设置的目的应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使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等于说应该按行业对口设置专业。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专业的设置太多太细,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专业方向多;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毕业后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分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势必增多,降低了高等旅游教育应有的效益;专业设置太多太细还容易造成只见

3、木不见林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形成宏观视野,站在应有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1。虽然我国的专业方向设置很多且细,但是其具体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却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并且科目总数和类型相比较于国外来说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旅游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大致的比例为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1%-43%,专业课占37%左右,选修课占20%左右。欧洲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4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从各类课程的比例中看到,欧洲学校比较注重专业课的教学,这类课程占到了一半,而我国的专业课只占1/3。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我国与国外一些旅游高校也

4、不相同。我国某旅游高校与欧洲某旅游高校各类课程设置门数之比为:市场类课程:16,财会与金融管理:46,人力资源管理15,餐厅服务与经营:13,饭店经营:23,旅游管理:36,食品科学与生产:16。我国某高校与美国某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各类课程之比为:经济学课程:27,财会课程:417,餐饮课:125,人力资源管理:09,经营管理:220,旅游市场课程421:,物业管理:03。通过这种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课程设置在应用性方面比较欠缺,有的课程甚至没有开设,而且我们的课程远远没有国外开设得多2。1.1.2课程设置体系的随意性大目前旅游高等院校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大,以10所院校旅

5、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为例:10所院校共开出438门课程(含选修课),按课程名称统计,共有307门各不相同的课程名称。若把课程名称较为接近的视为同一课程进行统计,这10所院校开出率较高(超过5所)的课程依次是:体育(10所院校,下同);大学英语(10);旅游心理学(10);公共关系学(9);旅行社经营管理(8);旅游经济学(8);旅游概论(7);计算机应用(7);旅游资源开发(7);中国革命史(6);旅游法规(6);法律基础(6);可见,众多的课程中仅有3门课的开出率达到100%,而开出率在60%或以上的有12门课程,由此可见,还有大部分课程是“因校而异”,同样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

6、基本规格也是大同小异,其课程设置理所当然应有共同的必须达到的统一标准,但现实差别竟是如此之大3。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教学计划的标准化管理,使各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无据可依,只能是根据制定者对专业的理解就本校(本专业)的师资状况来制定这种“因人设课”的状况,势必造成各院校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各显神通”最终导致“成材规格(质量)”的不统一1.1.3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首先,反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较少,学生跨学校、跨专业选课的余地小;其次,对于学科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心理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课时到

7、内容都显不足;再次,专业课的设计不能较好处理宽口径与专业特色的关系,如部分院校饭店管理方向的专业课均集中在该方向上,而对于旅游宏观管理及相关课程涉及较少,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过窄,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强调宽口径、后基础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防止什么都开,什么都讲,有什么都讲不透,学生什么都学了,到用的时候又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正如学生所反映的“感到自己是个浅薄的杂家”。1.1.4课程间内容重复和缺漏现象严重现如今,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首先,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类

8、、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基本上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符合旅游学这种跨学科性质。其次,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饭店前厅管理、饭店财务部的运行与管理等,而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人事部的运行与管理、旅行社财务部的运行与管理等课程,在景点管理方面同样会出现这种类似课程,这显然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这些课程在教学和教

9、材编写过程中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全盘的考虑。另外,还存在一些缺漏的内容,如旅游地(非景点)经营管理和旅游交通管理等。在我国这些方向的专业课程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所以我们必须对专业科目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通过对这些专业科目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改革,使旅游专业理论系统化、严密化、以形成更加完备的课程体系。1.1.5实践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在课程体系中,通常会设置若干门服务技术课锻炼学生的服务技能,以达到实习时或毕业就能上岗的目的,满足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从院校方面讲,一些院校这类课程往往分散到各个学期,其结果往往是占用了大量的课时但效果并不好,等到学

10、生实习时又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在旅游企业方面,他们往往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又要求学生实习较长时间(通常在半年以上,最好是一年)。在实习岗位安排上几乎全部是一线服务岗位,并且学生之间彼此不能串换岗位,这样一来,学生既不能熟悉多个部门岗位工作,也很难接触到最基层的管理岗位,更不要说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了。所以,在实习中,管理技能很少得到或者根本就得不到训练。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第四学年安排专业实习,但由于企业不配合,学校不重视,并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忙于找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11、,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差与此有很大关系。2.对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体系的几点建议2.1培养目标的确定2.1.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主要为旅游企业及其行业管理和机构培养输送管理人才,尤其是为旅游企业;(2)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管理所需的涉外旅游业务操作能力;(3)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初步胜任实际旅游行业管理及其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较强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有如下认识:(1)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前者不适应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从而可能使高教旅游管理这样的应用型专业无法成立;后者不适应培养层次

12、的需要,易使本科与专科,甚至与中专、职高的培养目标相混淆。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应更多地着眼于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强化旅游行业实际所需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应根据各大学的特点而具有多重性:综合类大学可侧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院校可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之后的不同侧重。(2)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旅游行业一般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往往需要从最基层服务工作做起。本专业毕业生要真正成为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实践锻炼,也需要一定机遇。本专业实际上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具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潜质的高素

13、质管理人才。42.1.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本科办学层次出发,应对本专业毕业生有如下规范要求:(1)思想行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与仪表仪态,以及树立较强的现代服务、公关与营销意识。(2)专业基础:掌握有关旅游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有关旅游业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坚实的行为管理科学、旅游经济、商务活动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基础,以及较丰富的文化修养;熟悉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业务能力:熟悉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和旅游地经营管理的主要运转业务和操作规范,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知识分析、解决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活动

14、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旅游管理方面的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4)技术手段: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主要指英语),具有良好的外语口语交流和应用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务工作。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关、社交能力5。2.2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2.2.1设计依据(1)学科性:在旅游这一门学科还没有真正建立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根基应先扎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沃土之中,这也是能使本专业有层次、有深度的主要依据之一;(2)行业性: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显然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由此决定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仍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而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教育的专

15、业。旅游行业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尤其是旅游行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性是本专业生存的基础。作为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则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要求的特殊性3。(3)宽适性:无论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特征还是从本科专业的培养层次上看,不宜把本专业过分地小口径专门化、职业化,其仍应有一定的适应面,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改革的大方向。本专业应在工商管理大学科的背景下,加强旅游管理与整个服务业管理教学的共性设计,使其最能够依次适应旅游行业、服务业和工商企业3个不同层

16、面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其中对旅游行业内部应有着突出的优先适应性,而对后两个层面也应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色适应性。6(4)引导性:旅游行业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评价不应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往往有很强的短效功利性,我们的办学如仅仅适应其当前的需求,不仅可能降低办学层次,而且也可能使我们的毕业生缺乏后劲。本专业的建设应有一定的高标准和适度的超前性,在尽可能适应现实的基础上,要能够引导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体包括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导。2.2.2课程体系(不包括实习)的构成建议(1)基础课模块: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占总学分的25%)包括政治类各科课程、数学(高数+线代+概率)、计算机(基础+V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