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483166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常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说明:1本试卷12页为选择题,共40分,36页为非选择题,共60分。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生须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试卷上,并填写答题卡上的考生信息。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不允许使用计算器。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r(H)1 Ar(C)12 Ar(O)16 Ar(Na)23Ar(Mg)24 Ar(S)32 Ar(Cl)35.5 Ar(Ca)40 Ar(Fe)56 Ar(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

2、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蜡烛熔化 C木炭燃烧 D电灯发光2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 B硝酸钾 C植物油 D高锰酸钾4下列各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对应不正确的是A食盐:NaCl B纯碱:NaOH C碳铵:NH4HCO3 D熟石灰:Ca(OH)25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量筒6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2 BNaNO3 CCuO DKOH7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人体内元素失衡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下列疾病可能与缺铁有关的是A佝偻病 B侏儒症 C贫血症 D大脖子病8下列

3、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10锂电池是新型高能电池。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Li+MnO2= LiMnO2,该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11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装置是A B C D12“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13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氯化钠 B碳酸钠 C氢氧化钙 D碳酸14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不

4、能和稀盐酸反应;将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ZYXBXZYCYZXDYXZ1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Na+ Cl- OH- BK+ Ca2+ CO32-CH+ Cl- CO32- DNa+ Fe3+ OH-16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Fe2O3FeCl2 BH2CO2CO2 CCuCl2Cu DMgMgO17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它由钢筋混凝土等建成。钢筋混凝土属于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18“低碳经

5、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A电解水:2H2O2H2O2 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H2COC太阳光分解水:2H2O2H2O2D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CH4H2OCO3H219稀释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 mL)的浓硫酸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密度为1.14g/ mL),稀释时需用的水的体积约为A436.8 mL B453.7mL C456.0 mL D458.3mL 20如右图,一木块漂浮于X中,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最终木块上浮,则X与Y可能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序号XY水食盐氢氧

6、化钙溶液二氧化碳稀硫酸镁粉硫酸铜溶液铁粉A B C D二、(本题包括4小题,共18分)21(5分)(1)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 3个铝离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A.原子;B.分子;C.离子。试判断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并用相应的序号填空。氧气: 铁: 氯化钠: 22(4分)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可选物质:A.蛋白质;B.天然气;C.氢气;D.干冰;E.维生素;F.生石灰(1)“西气东输”的“气”是: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3)牛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4)溶于水时显著放热的是: 。23(5分)右图是某锌锰干电池的剖面图。(1)锌锰干电池工作时可以将化学能转化

7、为 能;(2)碳棒具有 性,可作为干电池的电极;(3)MnO2可作为实验室用双氧水制O2的 ;(4)废旧电池中的锌可回收利用,用于实验室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4分)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 m(乙) (填“”、“”或“”)。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8分)25(5分)(1)磁铁矿

8、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2)写出CO与Fe2O3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高炉炼铁得到的主要产品是 ;(填序号) A纯铁 B生铁 C钢(4)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 直接接触。26(3分)16g Fe2O3与184g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求所得Fe2(SO4)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27(8分)今年我市化学实验操作考察的实验之一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现摘录某同学的实验过程如下:选择适当仪器,组装成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良好;向集气瓶中加水,并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集气瓶 底部出现气泡;将药品平铺于干燥试管底部

9、,在导管口放置蓬松的棉花团,塞上橡皮塞,固定于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加热,待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立即用集气瓶进行收集;气体收集完毕,用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从水中取出并正放在桌面上;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欲调整试管高度,应调节图中A、B、C哪个旋钮: ;(3)步骤的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装置无破损,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高锰酸钾已大量分解,但导管口仍未产生明显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4)上述实验步骤中,可能导致集气瓶中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水蒸气不计)的是 ;(填序号)(5)步骤中的操作,可能引起 。28(8分)过

10、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实验原理】2Na2CO4 + 4HCl = 4NaCl + 2CO2+ O2+ 2H2O【实验装置】【交流与讨论】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1)装置的作用是: ;(2)装置的作用是: ;(3)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 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 g;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的

11、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吸收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中冷凝而被吸收C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吸收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称得氯化钠固体11.7 g。则该样品的纯度为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29(6分)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Na与CO2的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部分装置如右图所示):向盛有Na的装置A中通入纯净、干燥的CO2,当观察到装置B中刚好出现浑浊时,点燃酒精灯,同时继续缓缓通入CO2,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燃烧结束后装置A中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资料卡】(1)K、Ca、Na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2)钠为银白色金属,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提出问题】白色固体含有什么物质?【猜想与假设】假设1:白色固体含有 ;假设2:白色固体含有Na2O;【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足量水中白色固体完全溶解 取中少量溶液,加入 产生大量气泡假设1成立另取中少量溶液, 假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