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90475977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所名校】2017-2018学年内蒙古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一、单选题1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

2、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2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这主要是因为A.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B. 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C. 确立“陶片放逐法”D. 推动雅典民主制达到顶峰3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相同点在于A. 变法目的B. 变法方式C. 变法结果D. 变法背景4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缓和了社会矛盾C. 打破了世袭特权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5战国策秦

3、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D. 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6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7“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

4、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根据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A. 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 提倡信仰绝对自由C. 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D. 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8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罪名杀人罪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伪造文书赦免价8个金币6个金币7个金币A. 信仰得救B. 先定论C. 教众平等D. 教随国定9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下列机构属

5、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有公民大会 四百人议事会 公民陪审法庭 十将军委员会A B C D10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 中庸和不偏不倚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 极力维护平民利益11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 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B.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C. 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12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

6、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业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13“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而不是基督教。它不像其它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这段话旨在强调A. 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对象B. 基督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辩证统一C. 基督教思想与理性精神的内在关联D. 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14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

7、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15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16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A. “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B. “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C.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D.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17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

8、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18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19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

9、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20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 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 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 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D. 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21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A.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B.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C.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22我国的土

10、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2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在“明法”考试中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明法”新科的设立A. 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B. 选拔了变法需要的人才C. 反映北宋开始以法家思想治国D. 滋长了官场腐败24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

11、隶制的历史潮流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2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2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

12、社会风气奋发图强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A. B. C. D. 2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 平息阶级矛盾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28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表明孝文帝A. 据守黄河流域B. 执意改变风俗习惯C. 治理中原地区D. 决心迁都洛阳29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

13、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的民主改革A.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B.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D.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3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31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 有利于

14、缓和社会矛盾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32“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3333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解决该问题他颁布了A. 保甲法和保马法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 将兵法和均输法D. 市易法和募役法34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A. 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 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 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 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35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