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474872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行首席风险官: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2011-02-17 11:14:27来源: (北京)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回升,业近年来的经营业绩也令人瞩目,一些总量指标已在全球名列前茅,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对潜在风险的关注,尤其是对银行信贷结构问题的关注,这可能要比增加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更有积极意义。对信贷结构的认识信贷结构就是在信贷资产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比例和相互关系,它反映银行在某一时期内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是银行有意识、有目的的信贷经营活动结果。信贷结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质的方面,它是指信贷资产中各个因素的分布状态,如资本占用、集中度、风险敞口、收益回报等,它揭示了在信贷业务中起主

2、导作用的要素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关系。二是量的方面,是指信贷资产中各个维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等。信贷结构从不同的维度还可细分为:信贷的总量结构、方式结构、收益结构、期限结构、组合结构等,以及反映某些特定要求的社会责任结构、节能环保结构、效率结构等等。信贷结构不仅与银行的发展、经营收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对银行的风险防范也十分关键,它反映的既是信贷发展战略结构,又是信贷风险防范结构。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内在的结构决定着事物的特性,银行的信贷结构也决定着银行信贷资产的特性,是评价和分析信贷资产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收益对

3、银行的经营影响很大,所以银行经营的状况不能只看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有时会有一些偶然因素或不可比因素,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很难判断银行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竞争能力。只有从信贷资产的分布结构中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银行的风险状况,才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才能更科学地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对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价也不能只看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这两个指标同样也不能全面反映贷款的质量。银行的经营往往是成也信贷,败也信贷,而真正能全面反映和评价贷款质量的是信贷结构,是信贷结构的质量。通过对信贷结构的分析就可以较清楚地看到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经营战略、竞争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等,就能弥补财务分析的缺陷或不足。这一点在次

4、贷危机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一些在危机前财务表现很不错、不良贷款率很低的金融机构,由于其资产结构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十分脆弱,经不住危机的冲击,结果遭受了重创或倒闭。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风险偏好较激进的银行,会对短期收益较高的领域配置更多的信贷资源,以获取较充分的盈利机会;而风险偏好较谨慎的银行,则会更倾向于把信贷资源投向风险较低的领域,以求得长期的稳健发展。无论风险偏好是激进还是谨慎,银行都必须把信贷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如果银行在信贷结构上没有把握好,不仅很难在短期内加以扭转和纠正,而且极容易

5、导致风险失控,遭受重大损失。就此而言,信贷结构决定银行成败。信贷结构和信贷总量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信贷总量控制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信贷结构合理的总量才是合适的信贷总量,所以信贷结构是评价信贷总量状况的主要因素。信贷结构与信贷总量有时又是相互转换的,由于信贷结构是有层次的,不同层面有不同内容和特性的信贷结构,上一层次的信贷结构部分会是下一层次的信贷总量,下一层次的信贷总量会是上一层次的信贷结构部分。如当我们分析资产总量结构时,信贷资产只是总资产结构的一部分;在信贷资产中又可以按客户、行业、区域、期限、产品、表内表外等来看分布结构。如以房地产贷款为例分析,在银行信贷资产中,有

6、房地产贷款与非房地产贷款的比例结构,这时信贷资产是总量,房地产贷款是结构部分,主要反映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在房地产贷款中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贷款种类、贷款期限、贷款方式、贷款客户、贷款风险、贷款收益等因素来分析,这时房地产贷款就成为总量了。信贷总量合理与否的关键,是要看信贷结构的质量,要保证信贷结构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地调整优化信贷投向结构。信贷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状态及其变化是整个经济结构的资金形态。从宏观角度看,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结构决定信贷结构,投资结构决定银行信贷投向结构,经济运行的风险是银行信贷最大的风险,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是信贷结构调整根本性因素。信贷结构合理意味着经济发展中的

7、资源利用效率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就发挥良性作用。信贷结构的形成状态不但要受到国民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投向也有很大的关联度,而且信贷结构的调整方向也要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才能实现银行预期的战略目标。银行的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存在着密切的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关系,银行信贷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反映,经济结构中的问题必然会在银行信贷结构里得到解答,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也会对国民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持续提高,反映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信贷结构也总是表现为不断地从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信贷

8、结构是银行经营中最主要的结构,它关系到银行资产的质量和效益,关系着银行风险和安全,关系着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指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整来指令或引导信贷业务的投向结构的变化,改变原有的、内在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配置,使信贷资源分布和信贷资产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风险与收益是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约束条件,事实上,信贷结构调整优化也就是信贷风险结构、收益结构的调整优化,并使之能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信贷结构调整有时是很痛苦的,因为调整就意味着改变既有的条件,就会伤及既有的部分利益。所以信贷结构调整应当是渐进的,要有阶段性信贷结构优化的目标

9、和措施,要量力而行,防止矫枉过正,不能走极端。因此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和要求也只能是相对的、阶段性的,没有绝对的目标,更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是一种哲学观、是一种方法论,可以引导我们不断地去占领信贷结构的战略高地。当前我国银行信贷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信贷结构的不合理也就意味着信贷业务发展的不平衡,也意味着信贷业务中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当前中国银行业的信贷业务面临的机遇很多,但挑战更多,尤其是信贷的结构性风险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信贷总量中的结构性风险。信贷是银行经营中风险较高的业务,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相应承担了过大的风险。与国际上的一些知名大银行相比,中

10、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占比相对较高,大型银行基本都在5060,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偏大,大体要占60左右,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利息收入占比更高。这种信贷总量结构不仅经营风险大,资本耗用多,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变化和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而且从实践的动态情况来看,这种状况还在不断加剧。如2009年、2010年分别新增9.59万亿元、7.95万亿元的信贷投放,从总量上看很多了,但从结构上看,有些领域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发展仍较缓慢,如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等,而在某些领域则反映出资金过多,甚至有一些资金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资金使用的效率很低,而一些投放

11、较多的领域往往又是经济结构需要调控的重点。行业信贷中的结构性风险。在中国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条件下,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带有相当的被动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信贷的风险,经济结构的风险必然会反映到银行的信贷结构中来,如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都是潜在风险很大的领域。长期以来以初级制造业、出口加工业为基础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显现出市场供求的结构性不平衡,部分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一些重要产业领域的生产规模不经济,过度依赖信贷来刺激需求,维持过剩、落后产能运转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和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等深层次问题,并正在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直接

12、影响到了银行业的信贷风险,有些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已高达20以上。尤其是受到经济危机、贸易保护等因素影响,在大力扩内需和消化过剩产能的要求下,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继续扩大生产,银行也不断地增加贷款,结果形成低效率、无效率、负效率的调整,使银行贷款在这些领域的潜在风险又进一步增大。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和对低碳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结构性的风险将被大量释放出来,相应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信贷资产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早地解决这一问题,相当部分贷款将快速劣变为不良贷款,并可能导致一些银行重新陷入信贷危机。房地产信贷的结构性风险。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很大,既是拉动经

13、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不确定因素较大的领域。尽管房地产业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局部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确实存在。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潜在的风险就会转变为现实的风险。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需求趋旺,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一些银行还是愿意把更多的贷款投向房地产领域,使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以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比不断增大,有些银行已超过50了,甚至更高,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威胁相应也大幅上升。在控制房价过快上升的过程中,问题不一定都表现在供给方,有时也会表现在需求方,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供给方有较大的约束效应,而由于过低的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对需求方则仍有较大的政策套利空

14、间,银行也需要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中的风险问题。信贷客户、期限中的结构性风险。由于不论大银行小银行的经营战略雷同,风险偏好相似,贷款投向相同,同质化十分严重,都把有限的信贷资源主要集中投向少数几个行业中的大型客户,每年的新增贷款都在这些优良的大客户、大项目中不断垒加,使得大额贷款、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户均贷款数额不断攀升。不少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已高达80以上,且这部分贷款的数量还在继续扩大,从2009年以来已连续19个月同比增速保持在30以上,而同期短期贷款增速则下降到个位数。在贷款集中的同时风险也集中了:(1)只要有大企业或大项目出风险就会使得数家银行受到影响,这又有可能引发更多的银行

15、出问题,存在由集中度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压力。(2)流动性风险显著增大,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使得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来源的银行经营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压力。(3)大项目、大企业的贷款不仅期限比较长,而且收益比较低,大都还要给予优惠的利率,那么多的银行机构都挤在同一层面、同一领域内竞争,拼价格、拼成本。其中有些贷款已成了“裸贷”,除了贷款之外,既没有存款,也没有什么其他业务可做,收益又低,且还难以转让,成为“鸡肋”贷款。信贷中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风险。要保证宏观经济更加持续平稳运行,就不仅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总供给内部的各种供给结构与总需求内部各种需求结构的平衡。银行中介的职能不

16、只是生产性的,也应当把一部人暂时不消费的资金借贷给另一部分需要消费的人,这样既可以从总体上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又可以改善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现在银行业每年的信贷增速都不低,但投向生活消费领域的占比还很低。生活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大都在20以下,有些银行更低,只是个位数。银行把大量的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货币通过储蓄的方式吸收到银行里来,然后再把它贷放给生产流通企业。这在短缺经济的环境下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但在生产能力已较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仍继续把大量的消费性货币转换为生产建设资金就有问题了。不仅加剧了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压力,而且还降低或缩小了本应有的消费,使市场供求更加不平衡,从长期来看这又会增加银行信贷的结构性风险。信贷产品、区域中的结构性风险。从目前银行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信贷资产中,主要还都是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房地产贷款等,新的产品创新力度不足,传统信贷产品占比高,新的信贷产品少;表内信贷产品占比高,表外信贷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