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70046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剖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整体分析【整体分析】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节主要以区域认知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为依据,探究怎样进行生态持续发展建设的思路。教材主要通过案例的方式,分别就荒漠化防治(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森林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湿地保护(不同类型的湿地为例)及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为例)等四种类型的区域生态建设进行分析,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在把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再纳入这一领域,就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教材逻辑设计上,主要通过案例的分析,形成解决生态建设的基本方法体系:第一层次:学科技能(案例法、读图思考法等);第

2、二层次:学科方法(用综合法与比较法分析自然人文特征、要素);第三层次:实践方法(问题解决法:第一步:区域特征与生态破坏关联分析;第二步: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第三步:危害分析;第四步:防治的措施)。用“看想法”思维模式对以案例为资料的问题分析,具有较大优势,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形成方法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不能因为生态保护的问题,对弱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一定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相协调,不能单纯为保护生态而不敢发展经济。【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

3、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考查趋势】 内容探究: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常结合示意图或统计材料,考查森林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生态效益或者考查森林对地下水及生物的影响。形式探究: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度系数在0.6左右,分值为8分左右。热点探究:西北地区、南美热带雨林及关注我国“十三五规划”就我国的生态建设目标。 【逻辑结构】2.1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目标】1.识记: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应用:针对不同区域的荒漠化问题,提出其合

4、理的防治措施。 4.拓展:归纳荒漠化问题分析的模式【教材分析】1.知识清单:一是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二是荒漠化产生的原因(直接的、根本的;自然的、人为的);三是荒漠化的危害(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四是荒漠化防治的措施(针对原因因时、因地提出具体措施);五是世界主要荒漠化地区(中国的四种荒漠化分析)。2.方法体系:荒漠化问题的方法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学科技能:主要用案例归纳方法、读图思考法等学科技能,分析资料、获取信息。二是学科方法:综合法与比较法,如下图所示,主要用以分析区域特征,并结合具体的生态问题,归纳区域特征。三是实践方法:区域特征引出问题原由(潜在的生态问题的区域特征根源

5、)、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根本原因人口过多、素质过低、贫困要生活;直接原因: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防治的措施(根本措施与具体措施,根本措施根据根本原因提、具体措施根据直接原因提出)、推广借鉴(能推广到哪些地方也适用,如中亚、非洲等地的荒漠化问题的解决)。3.观念体系:一是学科思想,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也一定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能因为生态建设,而牺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然生态建设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二是我国五大发展中的绿色发展,即为生态建设,所以凡涉及绿色发展的问题都可同化为生态建设,从生态建设的观念上思考问题。【学情分析】1.已知与未知:已知:有关荒漠化知识清单、案例归纳法、

6、综合法与都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未知:用综合法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区域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未知的。2.想知与难知:想知:用综合法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区域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想知的。难知: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用综合法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区域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难知的。【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课程资源】1.教材: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还设计了一幅“读图思考”,两项“活动”、三篇“阅读”等材料,为学习思维训练准备了素材,基本上涵盖了世

7、界上主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但对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荒漠化未具体讲,需要做适当补充。2.课件:系统性地设计了学习路径及方法提练的思路。3.练习:拓展应用,达成应用目标。4.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生生活经验,在知识同化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案例归纳法 看想模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内容见课件)新课导入:荒漠化是全球范围最大的生态问题,成为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那么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有哪些?怎么去防治?这些都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荒漠化的防治问题,通过学习请你归纳出防治荒漠化的方法。2.1 荒漠化

8、的防治一、荒漠化知识清单: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1)含义(内涵与外延)(2)成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3)类型(表现)(4)危害(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角度说明危害)(5)防治措施(原则性措施)2.荒漠化知识结构分布、成因、表现、类型的内在逻辑关系3.学习要求: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是课前从教材中整理出知识清单;二是熟记清单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三是熟习知识清单过程中,发现有什么疑问?请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问题,讨论解决。二、世界典型荒漠化地区分析方法:方法训练思维化(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分析 第一步: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原理:综合法 一是综合法就是用有限的信息,依据区域环境的整体性,

9、推测出区域要素的特征,在概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区域特征;二是综合法结构中的每一环节都可以推测出全部要素的特征,如知道水文特征,向上可以推测出植被、气候、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要素,下向可以推测区域的自然、经济特征及区域文化特性。三是在试题中,是提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事例:为什么西北地区具有干旱的区域特征?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表现:这种特征表现为什么?由学生根据教材及已有知识说出。特征:干旱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存在荒漠化潜在威胁) 第二步:原因分析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第三步:荒漠化的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恶

10、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水资源供应更紧张。 2.经济更加贫困: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贫困加剧。3.引发社会问题:贫困、人口素质低下、引发粮食安全等社会问题。结论:荒漠化会严重地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治理。第四步: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根据原因提出措施以上内容主要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清单,运用案例中的具体材料分析、探究,提练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四步法,并用这一方法再分析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二)中亚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问题:中亚地区的“黑风暴”与“白风暴”是怎样产生的?你有什么启示?第一步: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原理:综合法 事例:用综合法分

11、析中亚地区的特征 第二步:原因分析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干旱,风力大,吹走积雪、加剧蒸发,侵蚀严重,土壤贫瘠。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开垦,且耕作方法不当 第三步:荒漠化危害:“黑风暴”(咸海周围的“白风暴”) 第四步: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制度(留茬、无壁犁、带状种植技术)。 2.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保水、增肥、除草、防虫)。 3.营造农田防护林带。 4.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三)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第一步: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原理:综合法 事例:用综合法分析中亚地区的特征 第二步:原因分析 1.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干旱,生态脆弱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人口增长快,贫

12、困,过牧、过垦 第三步:荒漠化危害:生态破坏与贫困恶性循环 第四步:防治措施 1. 调整农牧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合理利用水资源。 4.控制人口增长,自主发展与国际社会援助,解决贫困问题。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与治理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

13、作制度;开矿。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教学小结:1.知识结构:在知识清单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思维,构建出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结构。2.方法体系第一层次:学科技能第二层次:学科方法:综合法与比较法第三层

14、次:实践方法(问题解决方法):第一步:用综合法与比较法归纳区域要素或区域特征;第二步:原因分析(根本原因所有的荒漠化都是一样的:即人口过多与贫困,直接原因:即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三步:危害(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危害三个角度分析);第四步:措施(根据原因提措施:根本措施与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生态措施等)。3.拓展的问题:石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类型的荒漠化由学生根据归纳的方法逐一地去分析。【课后作业】1、训练目的:以近年高考题为例,重视学生利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2、训练要求:一是学生必须在40分钟内定时定量完成。二是对完成中有困难的地方由学习小组内先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问老师。三是书写要规范,主观题术语准确、语言精练、逻辑合理、层次清楚。四是本次作业由第5学习小组负责讲评。3、作业内容:第二章 第1节课后作业提升【教学反思】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