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468366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和原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决维护财务会计的真理与原则摘要:财务会计造假危及会计工作的生命。本文在分析了财务会计造假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惩罚力度,重点处罚造假责任人;明晰企业产权,组建国有企业经营组织;以财政部门成立政府监督协调组织;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财政部门要督促企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企业单位领导人的法制意识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打假对策。财务会计造假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状况不实,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银行贷款沉淀,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挪用贪污打开了方便之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及会计工作的生命。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会计工作成

2、败的关键,而当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财务会计造假普遍,严重危及会计工作的生命。本文拟就财务会计造假的现状、成因及打击财务会计造假作一粗浅探讨。一、财务会计造假是指造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用各种欺诈手段在会计帐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变造会计事项,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据财政部发布的公告称,2000年对159家企业的抽查结果,资产不实的147家,虚增资产18.48亿,虚减资产24.75亿,利润不实的157家,虚增利润14.72亿,虚减利润19.43亿,造假的现状令人触目惊心。造假通常采用的手法有:1.在会计凭证上造假。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

3、手法,在原始凭证上造假,或编造虚假经济业务,假餐饮费票、假销售收入票等假票据现象异常突出,劳务费、临时工资等自制凭证更是以虚开实;或以原会计事项为基础,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非法谋利,以少开多、大头小尾的票据司空见惯;或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将公款行贿、个人购买的物品等非法事项在形式上合法的费用中列支。造假者让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帐程序,编造虚假的记帐凭证。2.在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中造假。有的企业单位存在大量的现金收入,从而私设“小金库”;也有的企业单位将销售收入或预算外收入不按规章制度存入规定的开户行,擅自存入企业单位的经济实体,甚至以个人的名义存入储蓄所,乱支乱用,滥发奖金;一些企业另立帐

4、簿,还有一些企业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3.在成本核算上造假。一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的需要造假帐制造虚盈,往往在成本上大做文章,该摊的费用不摊或少摊,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将一些已支付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挂在“应收帐款”或“其他应收款”帐上,将已竣工的基建项目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挤入工程成本。更有甚者,南通市某制造玩具的合资企业月底竟将期间费用转入“待摊费用”帐户,而待企业经营情况好转时,再从“待摊费用”帐户转回期间费用帐户,然后再转入“本年利润”帐户,随意调节利润。4.在税金核算上造假。有些合资企业为了享受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照顾,将应当在本年计入的收入挂在帐

5、上,转到下年度结算;有些企业为了偷逃增值税,竟买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入帐,浙江金华“中国第一大税案”充分说明了造假者的肆意妄为;有些企业为了偷逃营业税,变造发票内容,如实为营运收入,变造为营运收入和其他款项,以期少纳营业税。财务会计造假不仅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经营业绩虚假,财务状况不实,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银行贷款沉淀,企业积累与债权人利益受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规的权威,严重干扰了国家的宏观管理,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挪用贪污打开了方便之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及会计工作的生命。二、近年来,我国部分公司,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在会计核算中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会

6、计报告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本文试对会计核算中的做假账现象作尽可能全面的透视,以使人们深知其危害,形成一个人人喊打的“打假”氛围,以利于最终消除会计造假现象,下面是几个财务造假案例:(1)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 150)。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

7、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

8、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2)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 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

9、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此案例中一般有两个上市公司合谋造假。我们假设这两家公司,都是电信运营商,一个叫公司A,一个叫公司B。故事是这样的: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公司B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这样互相买卖一下,表面上看公司A和公司B都没有吃亏,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如同魔法师眷顾,出现奇迹般的变化。理由是这样的:对于公司A,

10、投资网络X,花了1亿美元,卖了10亿美元,在当期形成9亿美元的投入产出差,而新买入的网络Y,完全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长期摊销,假设为10年,则当年只需摊销1亿美元,最终公司A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对于公司B,以上逻辑照样适用,公司B也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公司A肯花10亿美元去买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公司B也肯花10亿美元去买另外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谁都不是傻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比较复杂。例如可能会有三家公司:A、B、C,分别有网络X、Y、Z。A买B的网络,B买C的网络,C买A的网络,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利益冲突,会更隐秘,更有欺骗性。如果不是特别的专业人士,只从财务报表

11、上是根本察觉不到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利润能如此简单地给创造出来,上市公司一旦尝到甜头,会对主营业务越来越没有兴趣;而且骗人的游戏一旦展开,就很难停下来,因为以后的9年中,每年1亿美元的摊销还必须进行,要想在今后保持高利润,就需要寻找更大的类似交易。但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迟早要露馅的。美国安龙公司就是搞了上千家专门从事这种“自买自卖”交易的帐外公司,造假的窟窿越来越大,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来个一次总算账。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能会在短期内陶醉在虚拟的利润中,并满足股价的上涨,但长久而言,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因为这些利润都是少部分内部人制造出来的,根本不会产生新的现金流,甚至现金流还是负的(

12、因为只要公司账面上有利润,就必须支付企业所得税,这笔钱是要实实在在从公司流出去的)。真正无风险得到好处的是那些拿到高额奖金的CEO们和幕后股价的操纵者,这些内部人还能“先知先觉”、全身而退,把一个亏损累累的公司留给大部分还在梦中的普通投资者。 (3)财务造假案例之三:非常规经营会计这里所称“非常规经营会计”是指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臂。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

13、他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如某公司,该公司与主要股东药厂签有2001年度为期一年的短期投资协议书,实际的投资款为2000万元,协议书规定投资产生盈亏按投资比例分成和承担,公司最高收益率不超过65%。根据该协议书,公司在2001年度收到此项投资收益1159万元,业已计入当年利润,占当年合并利润总额的47.27%(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211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0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28%,并且2000万元的投资款带来1159万元的投资收益,年回报率高达57.95%,比正常的投资回报率高出许多。三、财务会计造假的原因是

14、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追求本位利益和个人私利诱发了财务会计的造假行为。一般说来,地方政府部门把经营者的考核奖励、职务升迁、职工工资分配等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银行放贷也是以企业的资产状况和效益状况为依据,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有的企业不在优质、高产、低耗和市场竞争上下功夫,不是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而是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本位利益和个人私利,在财务会计造假上做文章,或为了偷逃税款;或为了完成效益指标以分配工资和获得奖励;或为了完成承包任务;或为了谋取贷款;或为了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在会计帐务中弄虚作假。2.执法不严、处理不硬是财务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执法状况普遍存在过宽

15、的现象,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对检查出的造假事项,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检查出的造假事项往往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且极少影响企业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的利益,执法缺少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年年见到公布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公告,却不见公布造假的企业单位的名称,更不见公布对造假责任人的处罚,执法者的缺席与渎职造成了财务会计造假的放纵和泛滥。有法不依,法将不法;违法不究,使造假者心存侥幸;执法不严、处理不硬,导致造假者胆大为妄为。3.产权界定不明晰,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是财务会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存的国有产权关系不同程度地存在模糊化,所有权关系模糊,实际占有权

16、关系模糊,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税务、工商部门都对国有资产负责,但又不能真正代表所有者的权利,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产权界定不明确,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者脱离了所有者的有效控制和约束,可以任意造假。4.企业内外部会计监督体系尚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从企业内部来看,一些企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不严密,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从企业外部来看,一是政府监督没有形成合力,财政、审计、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诸多监督机关为完成各自的职能任务各有取舍,相互间的配合及监督合力未能形成。二是社会体系不够完善,法律规定的接受注册会计师审查验证的范围还很有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社会服务功能远远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5.某些企业单位领导人法律意识淡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