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459130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培训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依法设立,生产、经营、使用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其所属生产、经营、使用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独立核算成本的单位。3.2 安全标准化:为安全生产活动获得最佳秩序,保证安全管理及生产条件达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等要求制定的规则。 3.3 关键装置 :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易腐蚀、高温、高压、真空、深冷、临氢、烃氧化等条件下进行工艺操作的生产装置。 3.4 重点部位: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场所,以及可能形成爆炸、火灾场所的罐区、装卸

2、台(站)、油库、仓库等;对关键装置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的公用工程系统等。3.5 资源:实施安全标准化所需的人力、财力、设施、技术和方法等。 3.6 相关方:关注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绩效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7 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设施及其服务的外部个人或团体。 3.8 承包商:在企业的作业现场,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期限及条件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个人或团体。 3.9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10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3.11 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3.12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识别危险、

3、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3.13 风险:发生特定危险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14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过程。3.15 安全绩效 :基于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控制和消除风险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3.16 变更: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 3.17 隐患: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18 重大事故隐患: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4 要求 4.1 概述 本规范采用计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动态循环、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4.2 原则 4.2.1 企

4、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依据本规范的要求,开展安全标准化。 4.2.2 安全标准化的建设,应当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为基础,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4.2.3 安全标准化的实施,应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通过有效方式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4.2.4 安全标准化采取企业自主管理,安全标准化考核机构考评、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的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企业的安全绩效,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3 实施 4.3.1 安全标准化的建立过程,包括初始评审、策划、培训

5、、实施、自评、改进与提高等6个阶段。 4.3.2 初始评审阶段:依据法律法规及本规范要求,对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初始评估,了解企业安全管理现状、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等基本管理信息,发现差距。 4.3.3 策划阶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规范的要求,针对初始评审的结果,确定建立安全标准化方案,包括资源配置、进度、分工等;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台账、档案、记录等;确定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4.3.4 培训阶段: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标准化相关内容培训。 4.3.5 实施阶段:根据策划结果,落实安全标准化的各项要求。 4.

6、3.6 自评阶段:应对安全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出完善措施。 4.3.7 改进与提高阶段:根据自评的结果,改进安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安全标准化实施水平和安全绩效。5 管理要素 5.1 负责人与职责 5.1.1 负责人 5.1.1.1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和基层工作。 5.1.1.2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5.1.1.3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作出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承诺,并确保安全承诺转变为必需的资源支持。 5.1.1.4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委员

7、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或领导小组会议。 5.1.2 方针目标 5.1.2.1 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应满足: 1) 形成文件,并得到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 2) 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 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相适应; 4) 目标予以量化; 5) 公众易于获得。 5.1.2.2 企业应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确定量化的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并予以考核。企业各级组织应制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以保证年度安全工作目标的有效完成。 5.1.3 机构设置

8、5.1.3.1 企业应设置安委会或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按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5.1.3.2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大小,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5.1.3.3 企业应建立、健全从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5.1.4 职责 5.1.4.1 企业应制定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 5.1.4.2 企业应制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 5.1.4.3 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5.1.5 安全生产投入及

9、工伤保险 5.1.5.1 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规定,自行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5.1.5.2 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5.1.5.3 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5.2 风险管理 5.2.1 范围与评价方法 5.2.1.1 企业应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5.2.1.2 企业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1)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10、5)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 企业周围环境; 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5.2.1.3 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 工作危害分析(JHA);2)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3) 预危险性分析(PHA); 4)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6) 故障树分析(FTA); 7) 事件树分析(ETA); 8)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5.2.1.4 企业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11、1)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 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 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5.2.2 风险评价 5.2.2.1 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5.2.2.2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5.2.3 风险控制 5.2.3.1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

12、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 应考虑: 可行性; 安全性; 可靠性。 2) 应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5.2.3.2 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5.2.4 隐患治理 5.2.4.1 企业应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5.2.4.2 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1) 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 评

13、审意见; 3)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 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5) 竣工验收报告。 5.2.4.3 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5.2.4.4 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5.2.5 重大危险源 5.2.5.1 企业应按照GB18218辨识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 5.2.5.2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5.2.5.3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5.2.5.4 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

14、、设施定期检查、检验,并做好记录。 5.2.5.5 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2.5.6 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2.5.7 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5.2.6 风险信息更新 5.2.6.1 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5.2.6.2 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15、5.2.6.3 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 技术改造项目; 4)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5.3 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 5.3.1 法律法规 5.3.1.1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 5.3.1.2 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5.3.1.3 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5.3.2 符合性评价 企业应每年至少1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 5.3.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3.3.1 企业应制定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 安全生产职责; 2) 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