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53035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 作 者 姓 名 徐靖德 学 生 学 号 2015221035313 学 科 专 业 新 闻 与 传 播 课 程 名 称 新闻摄影实践与讨论 联 系 方 式 18202837695 玩具、镜子和艺术:“媒介进化论”视域下的摄影技术演变徐靖德(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本文以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为理论框架,以摄影作为媒介技术的代表,认为摄影技术经历了从“玩具”阶段少数人的狂欢,到“镜子”阶段社会现实的记录器,到“艺术”阶段非功能性的凸显的演变。摄影技术变迁的背后是一系列媒介功能替代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关键词: 媒介进化论; 莱文森

2、; 摄影技术;技术变迁莱文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过“媒介进化论”,他将技术媒介的演化分为了“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他认为“三个阶段并不是媒介技术演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有些技术仅停留在玩具阶段,大多数技术发展到镜子阶段就停滞不前,只有少数技术能实现艺术阶段的飞跃。” Paul Levinson. Toy, Mirror, Art: The Metamorphosis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 197734.摄影作为媒介技术的代表,是这些年来一直颇受争议的一项研究议题,而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和艺术学领域,但却没有人从技术变迁的时间纵轴上对摄影技术做认真的研究。摄影

3、是19世纪人类在技术上的一项瞩目的成就,从摄影切入去探讨技术文化中的“媒介进化论”是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的。摄影技术变迁的背后潜隐着一系列社会变迁的广阔背景,而这些又恰好可以用来思考当下与之类似的新媒体技术诞生到产生广泛影响的过程。一、 摄影作为玩具:柏拉图洞穴里的狂欢“媒介进化论”将技术变迁的第一个阶段描述为“玩具”,认为“在技术文化的初期,技术占主导地位,情节、人物刻画、匮乏的内容情节都处于辅助地位,只是为新技术服务,是技术低调的载体,在这些初级形态里,受众的乐趣存在于技术的工艺流程中,不在于工艺的结果。” Paul Levinson. Toy, Mirror, Art: The Metam

4、orphosis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 197734.在摄影技术初期,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公布“达盖尔摄影法”,标志着摄影的正式诞生,有趣的是,在1838年达盖尔曾由于资金问题,将“银版摄影法”以20万法郎抛售,但却没人愿意购买,理由就是相机只是一种魔术般的“电气玩具”。从使用主体上看,在摄影技术诞生初期的几十年里,由于器材昂贵,主体局限于上层社会和部分画家。肖像摄影随后兴起,就像我们10年前购买流行CD唱片一样,当时人人都渴望有一张照片或肖像名片。不过这种摄影的纪实性并不可靠,那个时代人人都乐于伪装成上流社会成员的样子,摄影之前要为其提供仪式性服饰、豪

5、华的手绘背景,一系列装扮为高贵人士及家属的表情和姿态,为不同阶层的顾客打造有些模式化的、刻板的伪贵族气质。 杨莉莉. 个人摄影史:从私人银版肖像到公共社交网络N.中国摄影报,2013-1-4:003伴随着19世纪末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富人阶层对异国情调产生兴趣,使得反映异域风俗的旅行摄影数目增多。随着胶卷技术的发明,在1890年柯达第一台手持式小型相机出现,业余摄影开始盛行,当时富裕阶层的青年男女以手持照相机游山玩水成为旅游业一个有趣的生态。但就其本质而言,那时人们的乐趣不是创造美,而更多的是展示科学奇观。“玩具”特性作为摄影技术变迁第一个阶段特征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照片在当时的报纸上的地位并

6、没有完全获得承认。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与纪实功能的忽略,摄影作品在初期主要以展览和画册的形式传播,直到1880年,纽约每日画报才印出新闻史上第一张印在报纸上的照片纽约棚户区违章建筑,由此摄影才逐渐被报纸认可。当时的摄影并没有成形的规则。摄影的探索者们无暇或很少顾及摄影的风格和艺术,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摄影化学和摄影器材的优化和更新方面。 唐团结. 世界摄影发展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4.其中的大部分的静物、人物是为了适应当时照相机长时间曝光的要求而精心摆放拍摄的。画意摄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流派,他们为了使摄影能够达到和绘画等同的地位,参照绘画法则,在拍摄中采用底片叠印、照

7、片拼合翻拍和场景摆布等手法,以力求使摄影具有绘画的娱乐效果。摄影作为“玩具”时期的界定,由此可以认为是从1839年摄影技术正式公布到20世纪初期“不干涉对象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兴起之前。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在一定意义上,新诞生的摄影技术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媒介本身。技术在诞生初期常常是新奇之物,是小玩意、小聪明,所起的作用仅仅像是玩具。在“玩具”时期,内容被技术压制,没有成形的理论规则,难以获得地位上的认可,仅仅是技术的表达而已。这时,摄影的感知经验是个人的、主观的、高度个性化的,这些技术产品作为昂贵的“玩具”,将少数掌握它的人带进了柏拉图的洞穴里,使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新技术带

8、来的真实的影像中狂欢。二、 现实的镜子:内容功能的高涨在摄影史上,摄影技术发明进入20世纪不久,就遭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摄影师开始把镜头更多的对准“真实情景”。莱文森在“媒介进化论”中认为,如果人们习惯了新技术,就开始注意起媒介传达的内容,如镜子里的影像一样用来复制现实生活,这时技术就转向了镜子。而一战让摄影“小玩具”肤浅的娱乐与好奇,被真实世界里的恐惧、悲伤等厚重的情绪所取代。前文已经提到过,早期的新闻摄影由于器材笨重,操作极为不便;感光材料落后,拍摄照片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多只能摆拍静止物体。进入20世纪后,网点网线印刷技术普及,厄尔玛诺克斯等小型相机先后问世,使现场的抓拍成为可能,德国

9、摄影师萨乐蒙运用1922年问世的世界上第一部小型相机,创造了“小型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摄影”的摄影方法,在摄影界造成了颠覆式影响,由于这种方法所具有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这种技法逐渐成为新闻摄影的主要方法,也成为摄影技术由“玩具”阶段转向“镜子”阶段的关键一步。摄影成为现实的“镜子”的另外一个重要证据是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地位得到确认。早期的照片基本以单幅的形式作为文字报道的佐证或插图,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组照的形式报道新闻事件的摄影方式,即报道摄影。德国著名报人洛伦特提出:用一系列形象来描写一个中心主题,要有时间、地点与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照片故事。 吴建,徐沛. 新闻摄影教程M.成都:四

10、川大学出版社,2010:26这种以系列组图和图文并茂形式组成的报道形式使新闻摄影增加了表现手段,新闻摄影的报道形式开始走向多样化。图片新闻在新闻报道方面开始占有重要位置,各类摄影画刊、报刊相继问世,诞生了柏林画报、慕尼黑画报、图片周刊等著名摄影刊物。与此同时,美国农业安全局从1935年到1943年,历时8年,拍摄25万张底片,对全美农业灾害状况进行了全面反映,也成为摄影史上最大的一次摄影纪实实践活动。当摄影把真实世界作为报道内容之后,报纸的可行度也得到提高,报纸上的图片像“镜子”一样给人们带来了事件发生的“真实情景”,人们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了摄影的非技术内容,即“镜子”里所反映的事件。摄影在这

11、一阶段能够满足“现实”镜像的一切要求:摄影报道内容日渐广泛,涉及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电子传真机也于1924年诞生,使照片可以及时的传递到报刊编辑部;摄影器材进步,已能满足新闻摄影的不同需要;美国合众社的阿克梅图片社等新闻摄影机构和组织的建立;普利策评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42年)。摄影技术发展到了“镜子”阶段,技术的新鲜感退潮,取代它的是内容功能的高涨,感知经验由先前个人的、主观的、高度个性化的转变为社会的、客观的和大众的。相片实际上已经代理并延伸着人类的视觉,此时的摄影技术成为了社会的记录器。三、 艺术的流变:非功能性凸显与现实重塑摄影的发展与其他技术的发展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差异,摄

12、影技术演化的三个阶段确实是特点分明,但并非互相排斥。摄影技术在诞生的初期就具备部分艺术特征,但那时人们对于摄影艺术风格演变、个人艺术特色以及其它艺术概念的意识还未出现。媒介进化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早期的设计和后期的设计相生相伴,各个阶段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审美特征,但“媒介进化论”的“玩具镜子艺术”演进阶段,作为艺术的技术将前两个阶段的要素集于一身,既有现实的内容,又有现实的抽象和重构。 Paul Levinson. Toy, Mirror, Art: The Metamorphosis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 197745.没有经过前两个阶段技术演化的“艺术”是不成

13、熟的。能否重塑现实而不仅仅停留于重述现实,这一点始终是“艺术”的标志性特征,而图片处理手段的出现是摄影由现实记录器向通俗艺术流变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时空拍摄、反映不同对象的场景,可以通过底片叠印、移动拼接创造出来新的现实。在20世纪中期西方先后出现了未来主义摄影、达达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流派。随着图片处理工艺的改进,在进入数码时代后,人们可以利用软件、甚至是像素的重组来夸张、扭曲、分割和重构现实,艺术摄影、商业摄影逐渐成为摄影的重要门类。传统的纪实准则、观念受到冲击,“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成为当代摄影家们普遍追求的主题。对于摄影艺术史的最初探讨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廉价的摄影作品

14、复制功能的实现是人们开始对摄影进行美学思考的主要因素。 应爱萍. 西方摄影史从技术史到艺术史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2(05).但艺术史并没有欣然接受摄影史作为其家庭成员,牛津艺术史丛书一直到20世纪末才承认其合法性,分别在1997年和2003年收入摄影与美国摄影。数码影像在技术上对传统摄影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解构。自从数码摄影诞生以来,摄影的定义不断发生着嬗变。数码摄影冲击了传统摄影的理论,改变着摄影者的角色,也使得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摄影受到了挑战。个人摄影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即从过去以摄影纪实的仪式性向社交网络的艺术性转变。在“玩具”与“镜子”时期,个人摄影者最重要的事情是“拍摄”,

15、而在“艺术”阶段或者说是数码摄影时期,个人摄影者的许多照片是为了“社交”与“分享”。摄影在社交媒体上的交往互动与彰显自我价值的功能凸显出来。摄影的纪实功能在“艺术”阶段依旧重要,但伴随着纸媒的没落与影像载体形式的推陈出新,短视频、VR、AR等新的符号载体形态在未来可以一定程度上取代照片的纪实功能。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摄影在自媒体上的创作过程与绘画愈加相似,照片成为个人博物馆的展览品,摄影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属性愈发明显。媒介要完成向艺术的质变,不仅要能够复制现实,而且要能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组现实。不成熟的媒介不能够假装是技术艺术,摄影的初期的艺术是以粗糙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从我们当前探讨的视角来看,把摄影初期这种不成熟的媒介看做“玩具”而不是“艺术”是恰当的。摄影技术的变迁正在不断完善着审美判断这把标尺,数字时代的摄影技术将艺术这种非功能性凸显出来,并且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塑着现实。四、 结语莱文森说过,媒介技术的运作就像转动的电扇扇叶,只有等到它达到功能的顶端后,我们才容易看清楚技术。处在“婴儿期”的媒介,其特性是琐碎的、不易识别的,这些“青春期”之前的摄影仅仅是处在社会边缘的“玩具”,内容被技术所压制,没有成形的理论规则,其感知经验是个人的、主观的、高度个性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