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51767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麦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B15/T 2009DB15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12-实施2012-发布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栽培技术规程 Straw biological reactor fermentation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DB15/T 2012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ICS XXX.XXX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XXX备案号:XXXXXX II目 次前言11 范围22 规范性引用文件23 术语和定义24.产地选择35.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栽培技术应用46.生产管理技术8前言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之一,它的应用从根本上摆脱了设施农业依赖

2、大量化学品投入的局面,其技术核心是: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在微生物菌种作用下,经过好氧发酵生成供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和有机营养物,从而促进废弃物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转化,使生态环境更适合农产品生产与可持续链条的有序延长。农作物秸秆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经有益生物菌群作用转化为农业再生产的各种资源。为了进一步普及推广该项技术,保证其技术实施的规范化,特制定本技术规程。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赤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包头市农业技术

3、推广站。本标准起草人:庞彰,马宏升,杨彦明,曹建国,其日格,傅建伟,张雷,松杰,杨树筠。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栽培技术在设施农业蔬菜生产中应用技术与管理措施。本规程主要适用于保护地蔬菜的生产,尤其适用于化肥农药使用量大、污染严重、土壤次生盐渍化、重茬障碍突出、病虫害严重的温室大棚作物的生产,同样适宜于以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为主体的内蒙古大部分地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

4、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5294 无公害食品 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3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3.1、秸秆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玉米、小麦等作物收获籽实后残留在地面上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物,是化学组分由纤维、半纤维、木质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机混合体。元素组成主要为碳、氮、磷、钾等,不同秸秆原料中各种元素相对含量有差异。3.2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反应堆用秸秆作原料,在微

5、生物菌种和基料作用下,秸秆等生物质产生生物能和生物能效应的同时,转化成二氧化碳气肥、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无机养料,进而改变另一种生物生长环境。3.3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技术将秸秆在微生物菌种的发酵作用下,借助一定的工艺设施,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需要的CO2、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获得绿色有机食品的生物工程技术。3.4内置式反应堆利用植物叶片主动吸收的特性,在作物种植行下、行间建造的反应堆,主要由反应系统、贮存系统和交换系统组成。其反应系统、贮存系统同在反应堆沟内;交换系统就是通气孔。分为行下内置式反应堆、行间内置式反应堆。3.5外置式反应堆利用植物叶片能够被动吸收二氧化碳的特

6、性,在地上建造的反应堆。由地上秸秆反应堆、地下贮气池和气体交换部分组成。反应系统包括秸秆、菌种、盖膜、氧气、隔离层等;贮存系统包括贮气池、取液池;交换系统包括交换机、输送带、进气孔、输气道。3.6秸秆生物反应堆菌种由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抗生菌、耐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生物酶等有益微生物、催化剂、净化剂组成。4.产地选择产地选择秸秆、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农业生产区域;大气质量符合GB3095要求;产地以及产地周围1km内无污染源;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正常,土壤中无超标农药残留,符合GB15618要求;具有一定的灌、排条件,地表水质量符合GB3838要求;地下水质清洁、无污染

7、,灌溉用水没有对产地构成污染的污染源。5.秸秆生物反应堆发酵栽培技术应用5.1技术应用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内置式反应堆、外置式反应堆和内外置结合式反应堆三种。其中,内置反应堆又分为行下内置式反应堆、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外置式反应堆又分为简易外置式反应堆和标准外置式反应堆。5.2菌种处理方式使用前24h,将菌种进行预处理。方法是:在避光处,将菌种和麦麸混合拌匀后,再加水掺匀,比例按1Kg菌种掺20Kg麦麸,再加20Kg水掺匀。再加入150Kg已加水拌匀的饼肥和匀,堆积24h后使用。如菌种当天使用不完,应将其摊放于室内或阴凉处,散热降温,厚度20cm,第2d继续使用。5.3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5.3

8、.1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种类选择5.3.1.1行下内置式反应堆内蒙古地区一般温室大棚中秋冬春季均适用,高海拔、高纬度、寒冷、干旱、无霜期短的地区优先应用。在作物种植或定植前1015d做好。5.3.1.2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在高温季节生长的作物,以及作物定植前无秸秆的区域,作物定植后、苗期或在开花前采用的方式。作物生长矮用整秸秆,作物植株生长较高时用粉碎秸秆。5.3.2内置式反应堆秸秆、菌种、疫苗以及辅料用量5.3.2.1行下内置式反应堆每667m2用料量:秸秆30006000Kg、菌种810Kg、麦麸180300Kg、饼肥100200Kg。所用秸秆为整秸秆或整碎结合的均可。也可按照菌种、麦麸、秸秆

9、、饼肥以1:20:400:20的比例配制。5.3.2.2行间内置式反应堆每667m2用料量:秸秆20003000Kg、菌种56Kg、麦麸100120Kg,饼肥50Kg。5.3.3内置式反应堆建造时机5.3.3.1行下内置式反应堆建造时机一般在定植或播种前1020d操作,早春拱棚作物可提前30d建好待用。5.3.3.2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建造时机一般在定植后至开花结果前进行。5.3.4内置式反应堆建造流程5.3.4.1行下内置式反应堆操作5.3.4.1.1开沟:在种植行下开沟,沟要宽于种植行距20cm,沟长与定植行长度相等,沟深25cm,挖出的土分放在两边备用。开沟长度与行长相等,开挖的土按等量分放

10、沟两边,间隔、集中开沟。5.3.4.1.2铺秸秆:全部开完沟后,向沟内铺放干秸秆(玉米秸、麦秸),一般底部铺放整秸秆,沟底填不经粉碎的整秸秆(玉米、小麦等秸秆)最上层铺碎软类的麦草、杂草树叶及食草类牲畜粪便,踏实后的秸秆草厚度25cm。沟两端秸秆露出地面1015cm以便进氧。每667填铺秸秆30006000kg。5.3.4.1.3撒菌种:将处理好的菌种,按每沟所用量,均匀撒在秸秆上,并用铁锨轻拍一遍,使菌种与秸秆均匀接触。有牛马羊兔粪便的,可先把菌种的2/3撒在秸秆上,铺施一层粪便,再将剩下的菌种撒上。5.3.4.1.4覆土:将沟两边的土回填于秸秆上成垄,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2025cm,然后将

11、垄整平。5.3.4.1.5打孔:23d后搂平覆盖土,厚度保持2225cm,并用14#钢筋在定植作物株距之间打孔,孔距20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并准备覆膜或定植。5.3.4.2行间内置式反应堆操作5.3.4.2.1开沟:一般离开苗15cm,在大行内开沟起土,开沟深1520cm,宽6080 cm,长度与行长相等,开挖的土按等量分放沟两边。5.3.4.2.2铺秸秆:铺放秸秆2025cm厚,两头露出秸秆10cm,踏实找平。5.3.4.2.3撒菌种:按每行菌种用量,均匀抛撒一层菌种,后用铁锨拍振一遍,使菌种与秸秆均匀接触。5.3.4.2.4覆土:将所起土回填于秸秆上,厚度10cm,并整平成垄。5.

12、3.4.2.5浇水:在行间浇水湿润秸秆,以后浇水在小行间进行。5.3.4.2.6打孔:浇水47d后,离开苗10cm,用14#钢筋打孔,按30cm一行,20cm一个,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5.4外置式反应堆应用方式及选择5.4.1外置式反应堆应用方式5.4.1.1简易外置式反应堆挖好沟,铺设一层厚农膜,用水泥箅子、树枝做隔离层,用砖泥砌垒通气道和交换机底盘。5.4.1.2标准外置式反应堆用水泥、砖、砂子砌垒池子通气道和交换机底盘,水泥箅子、竹坯、纱网做隔离层,使用期为15年。按其建造位置又分棚外外置式反堆应和棚内外置式反应堆。低温季节一般建在棚内,高温季节和南方省份一般建在棚外。棚外外置反应堆上

13、料方便,棚内外置反应堆上料复杂,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每种建造工艺大同小异,而共同点是定植前建好,定植后上料,安机使用。5.4.2外置式反应堆的建造工艺5.4.2.1挖沟砌池在温室进口处距山墙60cm,自北向南挖一个宽11.2m、深0.81m、长度小于种植行60cm的沟(贮气贮液池)。棚室内沟中间位置开挖一个低于沟底50cm见方并向外延伸的通气道。通气道末端做一个下口直径50cm、上口内径40cm,高出地面20cm的圆形交换机底座。整个沟体用单砖砌筑、水泥砂浆抹面、沟底砼打底防止渗漏形成一个池体。5.4.2.2安放托架在贮气贮液池上每隔50cm横放若干水泥箅子,箅子的纵向每间隔20cm拉

14、一道固定铁丝,形成堆垛秸秆的网状托架。5.4.2.3堆垛秸秆把秸秆整齐地堆垛在托架上,每堆垛4050cm均匀的撒散一层事先准备好的菌种。连续三四层,秸秆堆垛的高度以1.82m时止。5.4.2.4淋水浇透秸秆秸秆堆垛撒菌后,向秸秆上缓速淋水,待秸秆浸透并以贮气贮液池内有一半积水为准。5.4.2.5盖膜打孔用废旧塑料膜覆盖淋过水的秸秆,下部1015cm的秸秆露出,此时用带孔的塑料管或粗木棍58根,等距插在秸秆堆上,以便通风进氧发酵产生二氧化碳。5.4.2.6安装交换机输气袋将交换机安放在池体的交换机底座上,顺棚室延长方向连接塑料微孔输气袋、接通电源就可以向棚内输送二氧化碳气肥。5.4.3秸秆、菌种

15、和辅料的用量第一次秸秆用量1500kg左右、菌种3kg、麦麸60kg、饼肥20kg。越冬茬作物全生育期上料34次,秋延迟或早春茬作物上料23次。每次用秸秆500750kg,菌种12kg,饼肥10kg。5.4.4外置式反应堆使用与管理5.4.4.1用气外置式反应堆上料加水当天,要开交换机2h,以后不管阴晴天,每天都要开机。开机时间,苗期每天开机45h,开花期每天开机67h,结果期每天开机8h。每日上午日出后开机,盖草帘前半小时停机。5.4.4.2用液上料加水后第2天,及时将沟中的水抽出,浇淋于反应堆的秸秆上,连续3d循环浇淋3次。每隔10d左右往反应堆上淋1次水,湿润秸秆。然后,将浸出液及时抽取出,按1份浸出液兑23份的水,喷施叶片和植株,或结合每次浇水冲施。5.4.4.3用渣秸秆在反应堆中转化成大量CO2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矿质元素积留在陈渣中,它是蔬菜所需有机和无机养料的混合体。将从外置反应堆中清理出的陈渣,收集后堆积起来,盖膜使其继续腐烂成细粉状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