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51523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国宝阿胶千年历史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宝阿胶千年历史-历史名人鉴证一国宝阿胶千年历史国宝阿胶出东阿,千年阿胶故事长。战国张傅慈悲心,救灾济世见真胶。千古一帝秦始皇,服食阿胶返青春,长生不老动念头,海外寻仙派徐福。中国医书第一本,西汉神农本草经,明文记录傅制胶,盛赞阿胶为上品。东汉医圣张仲景,阿胶入药开先河,三国才子曹子建,直把阿胶叫仙药。北齐大帝文宣王,阿胶调理得安康,大唐皇帝李世民,大将封井为阿胶。遥想当年杨贵妃,肤若凝脂舞霓裳,虢国夫人蛾眉细,酥胸如兔藏妙方。姐姐娥皇妹女英,暗服阿胶不肯道,大唐阿胶时尚物,阿胶定亲开先河。丝绸路上外交礼,国礼异域示富强,大宋阿胶成时尚,定亲嫁娶表心意。理学大师数朱熹,叮嘱娘亲重养生,元代名医

2、朱丹溪,创立养阴新理论。滋阴降火用阿胶,后世美称朱养阴,元曲大家白朴公,一叹惊人唱阿胶。芝麻蜜饯和阿胶,保了天年有本钱,大明郑和下西洋,馈赠国礼炫富强。一代药圣李时珍,道破天机称圣药,清代名医叶天士,盛赞血肉有情品。杏林大家陈修园,一语定音传千古,阴阳相生聚精华,水火相济出圣药。清朝有个兰贵人,阿胶滋补生帝王,一代名臣曾国藩,阿胶孝母家书藏。丧权辱国李鸿章,御赐阿胶随身带,一代天骄毛泽东,尊师重教敬恩师。一盏阿胶表孝心,千古流芳世人传,全球瞩目马家军,世界冠军扬国威。阿胶滋补强体质,科学训练出成绩,篮球巨人数姚明,影视明星黄婉秋。体育文艺工商界,教授白领老中医,世人都把国宝夸,圣药阿胶美名扬。

3、晋商徽商水陆道,茶马古道大运河,南来北往闯关东,肩挑人扛走西口。马驼船载出国门,圣药装箱传四方,天下阿胶出东阿,阿胶一品百年堂。一方古印悬北斗,万户喜鹊闹吉祥,国药一绝千年香,烁古振今百年堂。东阿盛产阿胶,上达皇家贵戚,中至名流贵族,下达商贾市民之家,阿胶千百年经久不衰,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被历代骚人墨客妙称“仙药、灵丹、妙药、圣药”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东阿的道地阿胶与瓷器,丝绸、茶叶,一直被定为礼交上品,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礼”, 并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那么,阿胶是谁发明的?阿胶为什么会出自东

4、阿?阿胶有什么样的历史?我们还是跟着走进百年堂探寻历史,揭开阿胶神秘面纱吧第一节 阿胶发明据考,最早记载“药用胶”的古籍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到3000年以上的历史。而最早记录“阿胶”的古籍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虽然记载了阿胶“一名傅致胶,名医曰: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直接说明了阿胶是上品,久服益气轻身,也讲了阿胶的名字是傅制胶,产地是东阿,但是阿胶为什么叫傅制胶,阿胶谁发明的?怎么被发明的?诸多问题都是疑问。这里,我们实有必要进一步考察阿胶的渊源。可是在查询古籍资料和

5、中国所有阿胶企业关于阿胶发明史的时候,我们发现,阿胶的发明“故事”版本颇多,仅仅东阿流行的传说故事就有10多个版本。都是传说和故事,这里,我们摘录七个主要的故事以飨读者。一、阿胶传说1、阿娇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天下流传着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人们若得了它,就会头晕烦躁,气喘咳嗽,心慌气短,吐血不止,病人最后都面黄肌瘦,只能眼巴巴地等死所有的名医,各种各样的药物,都治不了这病。人们求遍了四海的名医,用过了千百种中草药,还是治不好这病,一时间闹得人烟稀少,村镇冷落。东阿有个聪明美丽、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叫阿娇。她的父母就是因为得上了这种病,而双双去世的。阿娇看着自己的父母和乡亲们苦苦遭受着这种疾病的折磨

6、,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她听说东岳泰山有个药王庙,庙里供奉的药王是专管采药治病的,于是她决心去泰山找药王帮助,寻求能治这种病的药草。在一个深秋的早晨,阿娇打点好行装,辞别了家乡父老,一个人上路了。一路上,她翻山越岭,饥餐渴饮,经历了千辛万苦。一天,她来到一座破庙前,正想坐下来喝口水休息,忽见山坡上走下一位白发飘飘的老人,肩荷银锄,手提药篮,边走边唱:采药深山中,云里雾里行。富贵何足惜? 解危救苍生阿娇见这老人仙风道骨,其貌不凡;又听他的歌儿也唱得蹊跷,便走上前去,想先从他那里打听一下治病方法。她将病人的惨状全都告诉了老人,请他给想想办法。老人听阿娇说完,朗声说道:“姑娘,你为了治好他人的病劳碌奔

7、波,含辛茹苦,精神可佳。要治好这吐血的病,我这里倒有一法,不过非用食狮耳山的草、饮狼溪河水的小黑驴的皮不可。” 阿娇听了,心中一惊。是啊,家乡不是有这么一头小黑驴吗?它跨山越涧如履平地,神出鬼没来去如飞,连山上的猛虎、恶狼都怕它三分,我怎能捉到它?老人见阿娇有些犹豫,转身欲走。这时,阿娇又想起了那些患病乡亲的痛苦情景,急忙恳求道:“老大爷,您就行行好吧。只要能治好乡亲们的病,上刀山闯火海,我也心甘情愿。您快把治服小黑驴的办法告诉我吧!”老人见她心诚辞切,便答应教授阿娇剑术。老人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七十二路剑法传授给了阿娇,还赠给阿娇一把宝剑,让她回深山去寻找小黑驴。阿娇回到东阿,按照老人的指点

8、,来到狮耳山上,找到了那头小黑驴。小黑驴一见到阿娇,大口一张,就要咬人。阿娇举剑便砍,用尽全力跟小黑驴搏斗起来。正斗得难解难分之际,忽然小黑驴掉头向山下奔去。原来,它使出了绝招,想等阿娇追来时,一蹄子将她踢死。阿娇早有提防,纵身一跃,跨到驴背上。小黑驴见摆脱不开阿娇,又想打滚将阿娇压死。但没等它停住脚步,阿娇便抽出宝剑,对准它的脑袋,猛力刺了进去小黑驴终于被杀死了。阿娇按照老人的吩咐,和乡亲们一起将驴皮剥了下来。阿娇在锅内添了八八六十四担泉水,烧了九九八十一担桑柴,熬了七七四十九个昼夜,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终于出锅了。好消息像春风一样,很快就传开了。患吐血病的乡亲们都前来服用药胶,马上都恢复了

9、健康。大家高兴之余,都想好好感谢一下阿娇姑娘。可是这时阿娇姑娘已经不见了后来,有人上山拾柴,见阿娇姑娘身背药篮,跟那位白发老人一起,正在云雾缭绕的山巅采药呢!只听她边采边唱:采药深山中,云里雾里行。丹心一片为万民,谢却尘缘随东风,无欲一身轻原来,那白发老人就是阿娇想找的药王。就是他,教会了阿娇杀死小黑驴和为百姓熬胶治病的办法。阿娇把乡亲们的吐血病治好后,便决心跟他学艺,救治民众。她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家出走,找到了白发老人。在老人的点化下,她也成了神仙,做了药王的药童,终日跟随药王,出没于人间仙境,奔波于云雾山中,采集名药仙草,为百姓驱除病魔从那以后,用黑驴皮熬制药胶的方法便在民间流传下来。人们为

10、了纪念阿胶姑娘,后来就把药胶叫做“阿胶”,表示永远不忘阿娇姑娘的恩德。神话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想说明的其实只是,天下阿胶出东阿,东阿道地阿胶甲天下! 2、驴胶传说两千多年以前,在东阿县城东北一个小村子里,有一条黑大汉,能飞檐走壁,行风聚雨,夜间到村子里抢掠女子,闹得天昏地暗,人人恐慌。村东边山上有一座三官庙,庙里住着一个和尚,膀大腰粗,武艺高强,暗暗下定决心,除掉这条黑大汉,为民消灾。一天夜里,随着一阵狂风,那黑大汉悠然落地,正欲撞门,和尚大喝一声:“黑贼哪里走!”举棍便打。黑大汉转身招架,从山下打到山上,直杀得星转地颤,傅氏和尚汗如流水,气粗如牛,体力渐渐不支。忽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一声雷鸣

11、,将那黑大汉打倒在地,血星四溅。此时,东方已发亮,和尚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头健壮黑牛。他正饿得肚肠直叫,也顾不得许多,取刀剥其皮,割其肉,烹而食之,一气吃光,浑身顿觉有无穷的力量,满面红光犹如童颜,村人无不称奇。时下,一村妇分娩后流血不止,生命垂危,请郎中诊治无效,其夫去向和尚求牛肉以救生,无奈,和尚已将肉食光,于是,灵机一动,让他把驴皮拿回去煮了吃。由于心急火旺,水气蒸干,牛皮熬成了一锅稀粥,冷后成胶,其夫将胶切块给媳妇食后,精神日渐好转,又过了七日,痊愈如初。此后,体弱多病的人,皆向傅氏和尚讨要胶吃,个个筋骨健壮。村民们知道以后,也如法熬制吃,人人身强体壮。人们为纪念和尚的恩德,将其胶称为佛

12、胶,到后世。人们骂和尚叫“秃驴”,故改称为驴胶。到明朝后,人们发现驴皮熬得胶确实比牛皮胶好,就都把正宗的驴胶称阿胶了 3、阿娇传说在东阿,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登基不久,在东阿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丈夫叫张铭(人称阿铭),妻子叫阿娇。阿铭是家里的独生子,年过花甲的父亲一心想着早点抱上孙子,可是,阿铭和阿娇成亲都好几年了,阿娇的肚皮却一直不见鼓起来,老父亲终日唉声叹气。五年后,阿娇终于怀上孕了。阿铭和老父亲高兴得差点把阿娇当菩萨供起来,天天给阿娇好吃好喝的。十月怀胎,阿娇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阿铭和老父亲喜得合不拢嘴。可是,由于阿娇分娩后气血两损,身体十分虚弱,一直卧床不起。母亲生病,奶水

13、当然极少。刚生下来的儿子因为吃不饱奶,成天成夜地哭闹,不几天工夫,原来白白胖胖的娃儿,变得骨瘦如柴。阿铭和老父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请郎中给阿娇找上好的补药。阿娇吃了不少补血良药,病情却仍然没有好转。父子俩束手无策。一天下午,阿铭从外地回家。路上就想“天上的龙肉最好,地上的驴肉最佳,天上的龙肉没法搞到,但地上的驴肉多的是。我家就是专门贩卖毛驴的,何不试它一试”。他一回家,就把地上驴肉最佳的事儿跟老父亲说了。老父亲二话没说,马上叫来张、李、赵、王、周、刘、徐、黄、朱几个伙计,宰了一头小黑驴,让伙计们守在灶边煮驴肉。这时已是晚上。伙计们在灶边烧起大火,熬煮驴肉,不多时,锅里传出了肉香。煮肉的伙

14、计们虽然嘴馋,但还是忍住了。又过了一会儿,周伙计说:“驴肉煮这么久了,看看是不是煮好了,我来尝尝。”说罢,便拿起筷子,从锅里夹了一块肉,吹了两口气,送进嘴里。“味道特别香。只是咸味不够。”不等周伙计的话音落下,李伙计也跟着操起了锅铲,说:“我是厨师出身,让我来尝尝咸味够不够。”说罢,铲了一铲子驴肉大嚼起来。周伙计刚才仅尝了一块肉,因为味道太好,觉得很不过瘾,便也跟着拿起碗来,满满地舀了一碗这时,几个伙计谁也不甘示弱,你一碗,他一铲地大吃起来,不一会儿工夫,就把一整锅驴肉全吃了个精光,只剩下一点汤。驴肉吃完了,伙计们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要是老板回来了,拿什么去给女主人吃呢?于是,周伙计想出了一个

15、办法,把搁在砧板上的那张黑驴皮切碎,倒进锅里,又加了些清水,烧起旺火,大煮起来。过了两个时辰,阿铭回来了,询问驴肉煮好了没有。几个伙计同时扯谎说:“我们没尝味道,应该煮好了。”阿铭揭开锅盖一看,锅里的东西煮成了一锅糊状,粘粘糊糊的,根本就没有一块整肉。阿铭无奈,只好把它舀了出来,用盆子装了,稍微一冷却,竟成了一盆粘糊糊的胶块。阿铭心想,反正是驴肉炖成的,连忙端给妻子吃。却说少夫人阿娇平日挺挑食的,从不吃荤,最喜欢吃素食。她尝了一口,觉得香喷喷的,味道不错,不一会儿工夫,居然把一大瓦盆的驴皮胶全吃光了。几天后,奇迹出现了。少夫人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也有了奶水,儿子有奶吃了,又长得白白胖胖了。几个伙计一直不敢说出真相。这事儿也就一直被瞒了下来。一晃几年过去,周伙计结婚了。由于家境贫寒,他妻子怀胎期间没有吃什么补品,营养不良。分娩时,曾几次昏厥,造成产后气血大亏,身体虚弱,生命垂危。周伙计请来郎中,开了许多补药,一点也不管用。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几年前煮黑驴皮给少夫人吃的事儿,连忙去找老板阿铭,要向他赊一头小黑驴。阿铭觉得奇怪,便问缘由。周伙计只得将几年前几个伙计偷吃驴肉,把黑驴皮煮给少夫人吃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阿铭虽然心中有气,但看到周伙计的妻子病成这样,就送给周伙计一头小黑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