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50987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 考试大纲资料整理.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复习资料一、考试范围与内容(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知识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功能。1)性质: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

2、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

3、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2)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

4、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功能: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变迁日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

5、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段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探究自然的能力欣赏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

6、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在问题情境中,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它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探究生活,热爱生活

7、(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

8、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9、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的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

10、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组织。1)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

11、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二)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三)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五)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六)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2)组织: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下列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当然,并不排斥不同维度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而且在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这些内容是被充分鼓励和倡导的。1亲近与探索自然2体验与融入社会3认识与完善自

12、我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评价。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评价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需注意下列方面:(一)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二)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三)

1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对各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

14、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6不同内容领域的主要评价要素与内容。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活动的收获与成果。3)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

15、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在全面评价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等方面的评价。4)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2)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3)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原则与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