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38751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8修订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版)导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现实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 德国古

2、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10-13)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0-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21)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

3、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2、什么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21-24)物质是:标致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到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

4、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24-25)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什么是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25-2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27-2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能动的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5、规律的辩证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5、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29)首先意识统一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6、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的特点是什么?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30-32)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32-33)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普遍联系原理: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和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

6、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新事物已经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7、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34-35)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

7、现象是失误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失误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道,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37-38)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对立统

8、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方法论及意义: 用对立的观点看问题。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的看问题。 两分法,防止片面化。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38-40)辩证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任何事物

9、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方法论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40-41)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相互转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方法论意义: 一、要坚持适度原则; 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三、要注重量的积累; 四、要学会“优化结构”;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10、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41-42)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在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和增强思维能力?(49-54)学习和

1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章1、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类型是什么?(56-61)实践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59)概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特点:物质性 自觉的能动性 具有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60)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二者的根本关系是: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2、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61-63)实践是认

12、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63-6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在线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时间所要求的主体是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思维的再现。认识的两条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4、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辩证联系是什么?(67-70)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72-74)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思想到存在)感性认识的概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13、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概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二者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惹着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辩证发展过程。5、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一元性?(74-76)什么是真理的

14、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76-80)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的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条件性、有限性)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互包含。方法论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80-82)真

15、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3-84)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84-86)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106-10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根本缺陷: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看做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