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王之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37773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王之争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钟王之争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钟王之争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钟王之争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钟王之争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钟王之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王之争(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策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党员。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1928年10月15日生。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3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任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9年4月退休。 王策三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经

2、历新中国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主要学习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理论;后期主要学习苏联教育学。 他是我国老一辈的教学论专家,在目前的中国教育界堪称宗师级的人物,用钟启泉的观点来说是落后的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钟王之争,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知识观)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理论基础) 第三次争论:新课程改革应走向何方?(新课程改革方向),一 关于知识观的问题,王策三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重视知识;“中小学整体上要以讲授教学

3、模式为主”,“由教师教学生现成知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承受知识”; 强调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是错误的。提出“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应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有宝华研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发霉的奶酪读后感 钟启泉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作者商榷,教育价值观 从精英主义教育走向大众主义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人。 知识教育观 静态的知识观与动态的知识观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的解释 继承与借鉴 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

4、吗?(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夏正江果真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吗(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孙振东、陈荟关于教育改革几个观念问题的讨论(教育学报2005、2) 屠莉娅、刘力新课标见畸与见齐:究竟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全球教育展望2005、5) 等等,二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 深圳大学高天明教授 西南大学的孙振东、陈荟 王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了3万多字的论文“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钟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2009、1)的回应文章凯洛夫教育学批判兼评“凯洛夫教育学情结”。,靳玉乐等(5月18日)认为,不能盲目地将国

5、外的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之后就成为改革的理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高天明(8月13日)则认为在讲课程理论基础时,不能泛泛搬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 西南大学的孙振东、陈荟(11月28日)认为,我们要批判、改造、借鉴先进的外国教育理论,且认为我们的课程与教育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西南大学的郑绍江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已经有一套新的理念,并且有完整的课程框架作为新课程实践的支撑”。但就“理论基础是什么”而言,他说“答案在探索之中,而我们都是探索者,我们正在路上”。,王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了3万多字的论文“新课程

6、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钟教授主要回顾了苏联教育史上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借以揭示凯洛夫教育学在苏维埃学校教育的发展中究竟充当了怎样一种角色;同时阐明,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7、后的今天,重新捡起“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口号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王本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新课改不问国情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的思想原则。 应学俊全球教育展望(2007、1)也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查有梁教授传播学论坛(20061229)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 新课程改革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需要“软着陆”。,三 新课程改革应走向何方?,王教授在教育学报(2006、2)发表了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认为课程改革方向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 当人们说“大方向应该肯定”时,是指的:

8、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发展延伸至今的、广大学校教师继续坚持的思路和做法的整个课改;而当人们说“方向是错误的”时候,是特指:近年新课改中“新课程理念”导引下的“数学新课标”等而言的。指出要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调整一些提法、做法,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钟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2006、9)发表了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 钟启泉教授在2006年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与记者的对话(记者专访),题目是:“义无返顾奏响改革进行曲”。 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不可逆转的 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从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统一的视角,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预先设计的静态制度课程向实施过程中动态体验课程 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事件,而教学则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即课程 。 认识本国的国情不能跟国际发展的现状割裂开来,也不能跟时代发展的特征割裂开来。“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孤立地看待“国情”是愚不可及的,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