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432031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分组策略探讨【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无疑是合作学习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不仅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也通过相互合作,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彰显其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要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组策略。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其他教师的相关经验,从教学环境的营造、分组形式的制定、小组规模的设定及小组分工四个方面对分组策略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小组合作,环境营造,分组形式,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

2、学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得新知,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在学生的全方位参与下,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些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主题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体现其优势的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相对于过去的直接讲授,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小组探究、交流、评价等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延长,影响了教学进度;在分组活动过程中

3、,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小组学习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相比过去整齐划一的讲授式教学,课堂秩序很容易陷入混乱的状态;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合作或交流,导致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沟通受阻、不平等参与等现象存在,使课堂教学缺乏成效。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趋利避损,将小组合作的优势最大化,减少甚至避免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其首要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组策略。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心得,同时参考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分组策略:一、注重营造学习环境电脑室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电脑室环境的设置直接影响

4、到师生的行为,而教师行为又进一步作用于学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电脑室课桌安排一般采用“行”或者“列”的方式摆放,由于电源及网络布线固定的原因,课桌也基本固定,无法进行较大距离的移动。这两种方式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交流,直接妨碍了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学生会觉得座位的安排表示教师并不是真正想让学生之间互动,从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变通,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学的环境了。随着电化教育的推广,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在建立电脑室时采用梯形(如图1)、圆形(如图2)、马蹄形等更加合理的课桌安排形式,这些形式的采用使得学生个

5、体之间距离拉近,有利于学生面对面进行眼神交流,促进合作与互助,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形成更有利于促进生生互动的分组教学环境。讲 台讲 台 图1 梯形布局 图2 圆形布局但有许多学校的电脑室因建立较早,仍采用传统的“行”或“列”摆放(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无法较大改变格局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为此笔者对课桌布局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针对“列”的布局,由于每一列的课桌都是连在一起,无法有效执行分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显示器挡着,无法有效进行交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课桌进行一定的移位(如图3所示),将组与组之间适当拉开距离,同时将原来课桌两边的学生调到中间,以便学生之间

6、能更好地交流。而对于“行”的布局,由于这种布局一般是采用“一四一”的格局,因而在分组及学生讨论时也存在较大问题,据于此,笔者也将课桌进行一定的移位(如图4所示),使得学生之间分组更加合理,交流更加方便。讲 台讲 台 图 4 “行”布局改进 图3 “列”布局改进 二、正确制定分组形式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可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增多学生的练习次数和作业时间,有利于动作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我们知道,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学生在参与小组学习时的积极性是不一样的,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

7、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与教师对学生小组的划分及对小组的管理密切相关。为利于合作与竞争,促进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目标,最佳的分组应该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了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l) 组员的性别。在小组中男女学生进行搭配,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可以丰富组员的思维。(2) 组员的背景。在现实生活中,组员必须学会与各种人一起工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如果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能够与来自不同家庭和生活背景的其他组员合作,将有助于他们应对类似的现实生活。(3) 组员的能力范围。有的组员口头表达能力强,

8、有的组员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组员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4) 组员的个性。如果同一学习小组内有的人比较喜欢说话,有的人比较沉默,则前者可以带动后者参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教师虽然掌握学生的成绩单,但成绩的高低暂时并不代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往往那些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反而可以成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小先生。在此,谈谈笔者的做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在尚未明确分组时的第一节课,笔者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预留十分钟时间,搞了一个征集签名活动,目的是初步摸清学生情况,打破班级原有的座

9、位格局,为座位调整作准备;第二节课,要求学生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一篇“个人简介”,期间我用数码相机给每个同学照一张相保存在教师机中,让学生取用,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将“个人简介”做到与众不同,展示才华,突出个性。经过两节课的考查对学生进一步熟悉,再一次进行座位调整,协商小组负责人。强调学习小组功能:合作式、研究式学习小组;负责人职责:确定任务目标、责任分工;合作形式:课前协作、课内讨论、课后研讨。每一个小组都有信息技术的小能人,他们就是教师的帮手,周围同学的小先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开始就过分关注课堂纪律。笔者规定,小先生可随时离开座位去帮助别人,学

10、生遇到问题,首先问同座,再次问组长,最后问老师。三、合理设定小组规模如果小组成员需要一起配合完成某项任务,那么他们必须具有必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比较小,其效力也比较小;而规模较大的小组其组员的知识、才能和技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效力也比较大。但是,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新的制约学习的因素,如个人在讨论中更容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有学者认为,小组的规模与组员参与的程度呈现出如下对应关系:36人,每个人都说话;710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话,安静一些的人说得少一些,有一两个人可能一点也不说;1118人,56个人说得特别多,34个人

11、有时加入进来;1930人,34个人霸占了所有时间:30人以上,几乎没有人说话。(资料来源:Rogers,1989)通过教学实践,对于信息技术类操作实践性强的课程,笔者认为小组标准规模为46人,这样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实践的效益,可以保证人人参与,小组成员易产生较高的满意度,有利于团结,形成凝聚力,在操作时也便于两两互助,因此小组成员的规模以46人为依据划分。四、细致安排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的自身特长或者组员的自我意愿将组员进行详细具体的分工,比如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担任信息收集员;让思维严密的学生担

12、任数据与材料的分析员;让文笔优美的学生担任小组的记录员;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的“外交官”,负责与其他小组交流或者向大家宣布他们小组的最新成果或者计划。总之,小组是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集体,不能忽视每一个组员的作用,也只有小组成员各尽其职,互补互助,大家在组内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才能,才可以让这个小组凝成一股绳,聚成一堵墙,成为一个完美的集体大家才可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其中,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用重大,他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枢纽,他应该在组员中收集意见和想法然后向教师反应;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的召开组长会议,向组长收集学生的意见,并通过组长对前阶段的成绩和问题作一个评价性总结,同时部署下一阶段的

13、教学探究任务。让小组长可以预知下阶段的内容,协助教师的工作。小组长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往往存在束手束脚、毛手毛脚、大手大脚的现象;而且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多,教师不可能顾全到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这样不仅老师是应接不暇,而且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锻炼。如果我们事先就对几个小组长进行培训,在进行实验之前的组长会议上就组织小组长参与实验的准备,让他们弄清楚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及应对措施。那样在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时,小组长就可以充当“组内小老师”的作用了,他们可以先给组员做一次演示实验,然后指导组员完成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能否得以体现并非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组策略就可以可以实现,它仅仅是小组合作顺利开展的一个必备条件。要想“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得以最大化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教师的调控是否得当、学生是否配合等等,而且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千万不可生搬硬套,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本文也仅仅是从分组策略方面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争鸣。【参考文献】:1、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徐仁凤2、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马建军3、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分组教学管理初探,谢春玫4、 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 ,周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