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29169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评论第一讲第二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一、新闻评论学概念: 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二、新闻评论与议论文的比较1 传播内容不同:A 议论文告诉受众是什么B 新闻评论告诉受众为什么、怎么办2 传播目的不同:A 议论文的的终点 是还原事实B还原事实 评价事实3 表达方式不同A 议论文夹叙夹议为主 清楚第一B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明白第一三、议论文与新闻评论的联系都是以事实为由头,事件成为两者的关注点。都追求时效性,反映当下现实。简言之,新闻评论是:基于事实发表的意见。总结: 新闻评论

2、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四、新闻评论的特点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事实的客观纪录。 新闻评论则是基于事实发表的意见。 新闻评论最常见的模式是,摆事实,讲道理。 2、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强烈的新闻性 评论往往跟着新闻走。 新闻在先,评论在后。 、鲜明的政治性 它主要是就实论虚,摆事实,讲道理。 论说的公众性 评论主要面向广大受众,抓住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发言。 如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医问题、房价等、显著的说理性、必要的前瞻性 应该联系事件发生的背

3、景和发展的过程剖析其根源,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五、新闻评论的分类按照媒体性质分1、报刊评论2、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按照评论形式分代表编辑部意见的评论(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编后、述评),个人署名发表的评论专栏评论(专论、思想评论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没有边缘的岗位,只有边缘的态度.doc 微型评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日报今日谈:收心上班 专心干事.doc)六、新闻评论的价值1、 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针砭时弊,进行舆论监督解读新闻事实,提供新闻观点,进行舆论引导 评论要维护主流价值观,不能偏离社会潜在认同的价值观念,去鼓吹离奇的观念。如对雷锋的评论

4、学雷锋:46年长盛不衰的主题学习雷锋好榜样七、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首先,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之一。 其次,新闻评论是大众传播媒体的旗帜、灵魂、眼睛。 第三、新闻评论可以直接介入舆论,创造舆论,影响舆论。第四、新闻评论是公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民主渠道。 第五、烛照社会,监督舆论 第二讲 新闻评论的要素传统三要素说:论点:证明什么,表明倾向,观点鲜明。论据:用什么来证明的理由,持之有故。论证:如何来证明的推理过程,言之成理。新要素说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的 符号 评论者一、论点是作者对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所表达的态度、阐述的观点、提出的意见。1、论点的表现形式、态度型论点、观点型论点、意见型

5、论点2、论点的形成过程、论点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对评论对象的认识过程、论点的形成表现为两个阶段(1)直感论点 (2)校验观点3、确立论点的要求、中国学者的观点富有新意、准确科学、集中精粹吴庚振科学性、有新意、鲜明、全面、深刻-邵华泽、美国学者的观点争议性、明确性、平衡性、挑战性、不同媒体对确立论点的不同要求(1)现实针对性是论点确立和求新的出发点(2)媒体性质是论点确立和求新的准绳(3)“竞争状态”和“过程化”是论点确立和求新的业务要求二、论据1、事实性论据这是列举事实作为直接论据的方法。间接的文献来源:、媒体报道、政府公报、司法判决,也可以是直接的采访调查、虽然未见报道,但已为公众周知的事实新闻

6、事实作为论据的要求、无争议、真实(1)新闻事实反映的情况客观存在 (2)选用的材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切题、典型、新颖2、理论性论据一是科学理论。 列宁说:“真理只要再向前多走一步,哪怕是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等二是法律、法令、政策、决议、领导人讲话。三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知名人士的权威性言论。四是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科学公理、定义法则。五是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诗句佳句等。三、论证 论证的含义:即摆事实、讲道理,把一个道理通过逻辑证明讲清楚。论证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般按照人们的认识思路,把一个道理说清楚、说明白,

7、照着能讲清楚自己观点的思路进行。论证需要清晰的思路。1、论证的逻辑方法、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经知道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结论。2、立论方法、引证法 、例证法 、比较法(1)对比法(2)比较法、反证法 、分析法(1)因果分析法(2)概念分析法、喻证法3、驳论的论证方法、反驳论点 、反驳论据 、反驳论证、主动进击,就本质进行论辩,揭示制造谬误的真实用心及其本质、妙用归谬的逻辑方法,机智地批驳谬说张雨生刘邦文化是什么人民日报( 2000年7月15日) “刘邦文化”是什么?我请教几位文化人,全都支支吾吾,答

8、不出来。一位由被动变主动,反击我说:“你这么提问就不对。连偏题、怪题都算不上,是个没有答案的题。” 我只好申辩,这并不是我的编造。近日,从一家大报上读到简讯:江苏沛县“刘邦文化”节胜利落下帷幕。办“刘邦文化”节,总会有些具体内容吧,这些内容是些什么呢?我没机会参与盛会,未曾欣赏到,便只好这么请教朋友。既然他们都答不出,只得自个儿苦想了一下。 沛县时代的刘邦,起先只是个混混儿,有历史学家称他为“流氓无产者”,后来做了个乡里小官,文化也没有高到哪里去。待到打出天下,做了皇帝,同样没有什么文化造就。要说有,就是司马迁记下了他编的“三句半”(还缺半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

9、方?”这首荣归沛县的大风歌,也没好到哪儿去,文以人传了。刘邦对文化实在没有什么建树。所谓办“刘邦文化”节,我猜想,是不是在大风歌的主题声中,围绕着颂扬刘邦,唱一些歌,跳一些舞。若如此,历代帝王的颂歌多得很,从始皇嬴政到末皇溥仪,谁都有。各自归到各自的名下,就叫“嬴政文化”、“溥仪文化”?就可以办“嬴政文化”节、“溥仪文化”节吗? 当今之时,正刮起一股泛文化风潮,什么都文化了。生活方面,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爱泡妞的,也许可归入性文化物产方面,产桔子的,说桔子文化;产苹果的,说苹果文化;产大蒜的,说大蒜文化;产生姜的,说生姜文化要数下去,方方面面

10、都是文化,三日三夜说不完。文化就文化吧,人家都这么说,能说谁不是呢,说谁不是,人家准得跟你急。但是,总不宜越说越邪乎。如收藏旧时代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妓女小说的,说是挖掘“娼妓文化”这么泛下去,文化固然洋洋大观,岂不也蝇营狗苟乎? 泛文化现象的出现,除了蝇营狗苟者之外,也是有其目的和缘故的。一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文化之名,来发展经济;二是文化包装,提高身价。文化毕竟是个漂亮词,愈没有文化,愈需要标榜文化,以显得够层次。两种目的,无可厚非,人家终究还是看重文化。只是借名的,应该借真正的文化之名,不宜乱借一气。包装的,应该扮饰得恰到好处,不

11、宜弄巧成拙。沛县出了个刘邦,他是开汉代基业的第一帝。在刘邦身上做些文章,以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吸引外地人来投资、开发、旅游、做生意,当然是好主意。搞市场经济,讲名人效应,是有价值的。有人说,知名度就是财富,这话有道理。只是刘邦与文化,实在没有多少关联,打出“刘邦文化”的旗号,让人匪夷所思。搞点刘邦别的纪念,如办刘邦历史馆,搞刘邦研讨会,都是可以的。就是搞点有关刘邦的假景点,让游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乐呵乐呵,也未尝不可。 历史名人即使与文化有关系甚至就是文化名人,也没有“某某文化”的说法。研究离骚的,没有“屈原文化”之说;研究唐诗的,没有“李白文化”之说;研究红楼梦的,没有“曹雪芹文化”之说;研究杂文的,没有“鲁迅文化”之说。更没有听说,他们的故乡在为他们办文化节。 泛文化出现了,泛文化节必然随之出现。文化节已经办得很多,叫得很响。多,就难免乱,难免滥。乱了,滥了,就应该正名。文化节,顾名思义,是文化之节。如湖北秭归,不宜说办“屈原文化”节,却宜说办龙舟文化节,赛龙舟是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自然也是与屈原有关的。再如安徽凤阳,不宜说办“朱元璋文化”节,但却可办花鼓文化节,凤阳花鼓名气也很大。至于他们的花鼓词,是颂朱元璋,还是咒朱元璋,是他们的创作自由。名正言顺,名正节顺。既然叫文化,就得有文化,是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