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23505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5.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淝水之战本课话题纳谏一、从课本中积累“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有多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善于纳谏,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权利,让秦王苻坚戴上了有色眼镜,失去客观看待自己与事物的能力,听不进那些真正正确的意见。可见,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善于纳谏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

2、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二、从生活中积累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他听十遍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央视春晚举办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

3、敢言。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三、从历史中积累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

4、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君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朝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如果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一、作者简介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自幼聪慧,曾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进士出身,历任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

5、0),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死后追封温国公,谥号文正。作品:资治通鉴,笔记涑水纪闻等;另著有诗文集传家集。二、背景回放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

6、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秦建元十九年(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谏,调集90万大军分三路攻晋。淝水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政权,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所杀,前秦随之灭亡。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的影响。三、相关知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

7、历时15年写成。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此书名字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的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的

8、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一、通假字(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 通“以”(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 通“娴”,译为“熟习”(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通“缺”,译为“缺少”(4)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通“阵”,译为“军队的行列”二、古今异义(1)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古义:战乱 今义:比喻旅途劳累(2)幽、冀之兵至于彭城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3)朝廷处分已定古义:处置谋划今义:多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的决定(4)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古义:年青人 今义:人十岁到十五岁的阶段三、一词多义1兵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士兵民每十丁遣一兵 当兵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 军队乃令骑皆下

9、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羽之死) 兵器2却谢安固却之 推辞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后退3以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 动词,任命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 连词,表目的昔朕以龙骧建业 介词,凭,凭借未尝轻以授人 介词,把我以日始出(两小儿辩日) 动词,认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介词,凭借4于阳平公融言于坚曰 介词,向,对安棋常劣于玄介词,比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 介词,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5其卿其勉之 副词,表示期望语气吾其左衽矣 副词,表示猜测语气又分兵断其归津 人称代词,梁成及王咏的将士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指示代词,那些其真无马邪,其真

10、不知马也(马说) 连词,是还是6而今陛下信而用之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我以铁骑蹙而杀之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栅淮以遏东兵 设栅栏(2)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驻军(3)使不得上 攻上(4)时方与客围棋 下围棋2名词作状语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在白天,在晚上;在荒草中;在野外(二)动词使动用法(1)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使停止(2)若败其前锋 使失败(3)击成,大破之 使失败(三)形容词使动用法欲不战以老秦师 使疲惫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无判

11、断标志的判断句)(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皆”表判断)(3)此不祥之征也(“也”表判断)(4)琰,安之子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与”后省略“之”)(2)谢玄入(“入”后省略“朝”)(3)潜遣使告石等曰(“告”后省略“于”)(4)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遣”前省略“其”,代“苻坚”)(三)状语后置句(1)问计于谢安,安夷然(正常语序为“于谢安问计”)(2)阳平公融言于坚曰(正常语序为“阳平公融于坚言曰”)(3)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正常语序为“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言曰”)(四)被动句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词“为所”式的被动句)(五)

12、定语后置句(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正常语序为“其有材勇者,年二十已下良家子”)(2)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正常语序为“至者良家子三万余骑”)(3)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正常语序为“死者士卒万五千人”)明大意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通过苻坚以强盛始、以失败止的经历,表现出他是一个好大喜功、色厉内荏的人物;通过对谢安临战不乱的言行描写,表现了他的大将风度。本文按时间顺序,以前秦、东晋两方为线,先写双方的战前准备,在交战时两线交汇,又通过写交战时双方的部署,得出前秦失败、东晋以弱胜强的最终结果。作者写此战,主要想让人从中吸取前秦失败的教训和借鉴东晋胜利的经验。理脉络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良臣谏阻秦王坚出兵的一组是 (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