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420617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1 总则1.1 编制目的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精神,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要求,为指导和规范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安徽省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省县(市、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1.3 编制主体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建立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参与、专项建设项目统筹、“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机制。1.4 规划定位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统筹乡村空间、产业和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

2、服务配套的依据。1.5 规划任务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从县域层面梳理并确定乡村适宜的发展路径与建设模式,制定乡村建设项目库,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1.6 规划理念绿色生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融合,营造良好的乡村地区环境。城乡统筹。从县域整体层面谋划乡村发展,推进乡村产业特色发展,促进城镇设施向乡村延伸,构建区域功能协调、城乡功能互补、空间布局

3、合理与支撑体系完善的城乡系统。多规融合。贯彻多规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将规划、发改、国土、环保、交通、农林和水利等部门的规划要求和建设项目在空间上统一起来,实现乡村规划“一张图”。彰显特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地域特点,彰显乡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乡风民俗、传统建筑等,展现田园风貌,塑造乡村特色风貌。1.7 规划期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重点制定近期五年行动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远期展望至2030年。2 编制内容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应综合考虑资源特色,研究发展需求、趋势和潜力,明确县域乡村建设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落实到规划具体内容。2.1 乡村建设目标从生态保

4、护、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农房建设、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建设中远期发展目标,确定乡村地区发展战略与路径,明确相应发展指标,落实乡村建设决策的近期行动计划。2.2 乡村体系规划乡村体系规划,在科学分析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综合运用分区、分类、分级的空间方法,协调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划定经济发展片区,明确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等保护的管控分区,确定村镇规模和功能,统筹建立县域乡村空间体系实现乡村空间的治理。2.2.1 生态空间规划空间管治规划基于生态环境、用地适宜性评价和资源利用特点,确定县域需要重点保

5、护的区域,细化乡村地区主体功能,分为县域乡村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提出相应的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重点开发区域是指适宜布局乡村居民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乡村人口集聚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应合理引导乡村人口疏解的区域,主要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引导乡村人口易地搬迁。2.2.2 生产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经济发展优劣分析与资源禀赋条件评价基础上,明确县域乡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产业选择重点,寻求县域乡村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划定经济发展片区,构建定

6、位合理、特色突出的县域乡村产业体系,制定各片区的开发建设与控制引导的要求和措施,促进县域城乡产业多层次融合发展。2.2.3 生活空间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根据县域内不同规模、职能和特点的村镇,科学合理地确定村镇等级体系。村镇体系一般由重点镇(特色小镇)、一般乡镇、中心村、自然村四个等级构成,形成以乡镇政府驻地为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以中心村为基本服务单元的相对均衡的乡村空间布局模式。重点镇(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乡镇是服务于“三农”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心村是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和农村人口定居的重要载体,确保布点建设的中心村成为农村人口的永久居民点。自然村是乡村

7、基层单元。2.3 乡村用地规划根据县域不同地区的用地适宜性条件、资源开发情况、生态环保和防灾减灾安全要求、扶贫支持政策等,研究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内的建设用地集聚模式,合理划定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提出适合当地建设要求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原则,明确宅基地规模标准,确定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并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相协调。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园地、林地,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占用国家重点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江河源头等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加强现状未利用地的梳理,研究乡村未利用地的生态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2.4 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

8、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应确定乡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电力、通讯、防灾等设施的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依据生活圈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设施配置应以共建共享为原则,结合村庄分类,针对村庄实际需求,按照不同标准分别配置。配置标准应结合人口规模和产业特点,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镇村,应按照特殊要求进行设施配置和建设。2.5 乡村风貌规划依据乡土风情、生态格局、自然肌理、建筑风格等划定乡村风貌分区,制定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保护等风貌控制要求,有针对性的提出风貌引导策略。重点体现在延续原有乡村格局和空间尺度

9、、挖掘和展示地域建筑特色、塑造本地化的绿化环境景观三个方面。加强重点地区的风貌控制指引,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沿线、相关保护区和连片发展地区等重要节点地区的风貌控制要求。各县可根据实际提出适应当地的创新性策略和风貌指引。2.6 村庄整治指引针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和一般村庄,制定农房建设规划要求和村庄整治导则。农房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定建筑层数或高度、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等。村庄整治导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筑设计与改造,包括民居改造、公共建筑设计、厕所改造和厨房改造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水安全、污水处理、雨水排放、杆线改造、垃圾收运和

10、道路硬化等;三是绿化景观改善,包括村庄绿化、村庄标识、广告标语和驳岸渡口等重点空间设计意向。2.7 特色编制内容根据地方特色和实际需要,可增加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扶贫攻坚、特色小镇培育等规划篇章,如生态县可增加乡村生态规划内容,全域旅游县可增加乡村旅游规划内容,重点农业县可增加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内容,历史遗存丰富县可增加传统村落和建筑保护规划内容,矿产资源丰富县可增加矿区生态修复和利用规划内容等。3 成果要求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图件、规划说明书;并形成一图(乡村发展规划图)、一表(乡村建设项目库表)核心内容。3.1 规划图件规划图件是表达现状和规划设计内容的图示,所表达的内容

11、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说明书一致。规划主要图件包括:乡村用地现状图、用地适宜性评价图、空间管制规划图、产业发展规划图、乡村体系规划图、乡村用地规划图、综合交通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乡村风貌规划图、农房建设引导图、分片区一般村庄整治指引图。除上述必备图纸之外,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可选图纸,如区位图、现状分析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综合防灾规划图、环境保护规划图、近期重点项目分布图、乡村旅游规划图等。3.2 规划说明书规划说明书应对本规划的重要内容及图件进行详细说明,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图件使用的重要参考。3.3 一图一表一图(乡村发展规划图):展示产业发展功能分区、村镇体系、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一表(乡村建设项目库表):包含项目类型、项目名称、实施内容、进度安排等乡村建设项目内容。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