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18469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9.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唐诗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学习目标,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 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 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 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 的古风、新乐府。,知识链接,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 律诗通常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绝 句为四句。根据

2、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 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 甫、李商隐、陆游等。,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 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八句 共五十六字。 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 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野 望,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

3、诗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 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 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 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 东皋( ) 徙倚( ) 落晖( ) 驱犊( ) 带禽归( ),检查预习,go,x y,hu,d,qn,2.词语释义 薄暮: 徙倚: 落晖: 犊: 采薇:,傍晚。,徘徊。,落日。,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

4、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小牛,诗中指牛群。,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朗读指导,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

5、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内容探究,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眼前之景的? 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

6、处。,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品味赏析,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生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徨。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静 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

7、山峦 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 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 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 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 绝妙的艺术画卷。,写法探究,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野 望 颔联 写薄暮

8、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合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合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结构图示,黄鹤楼,崔颢(?754),汴州(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作者介绍,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它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

9、到这里登楼游赏,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1985 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再次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振奋。,1.订正字音 崔颢( ) 昔人( ) 千载( ) 萋萋( ) 鹦鹉( ),检查预习,ho,x,zi,q,yng w,2.词语释义 昔人: 去: 悠悠: 晴川: 历历: 萋萋: 乡关: 烟波:,离开。,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飘飘荡荡的样子。,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烟霭笼罩江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

10、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朗读指导,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繁茂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整体感知,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 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起笔就让黄

11、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了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空”字,试比较这两

12、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 显得重复啰嗦?试分析。 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

13、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思,是一种彻底的寂寞 ;下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地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虽不合格律,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人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亦无“拗律”之感。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3.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的理解。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

14、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境界阔大、色彩鲜明的画面。,4.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他又在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思乡的感慨。,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15、,颈联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思乡的愁绪。,黄鹤楼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 念家乡的愁情。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 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潜曾评价 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总 结,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兴之所至,欲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只在崔诗下面题了一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李白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16、。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他在金陵游览凤凰台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登金凤凰台。,拓展延伸,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黄鹤楼 首联:神秘传说巧用典故 颔联:岁月易逝睹物生情 凭吊古迹 颈联:登楼所见描写景物 思念家乡 尾联:浓浓乡愁借景抒情,结构图示,使至塞上,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气象壮阔,富于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歌多反映诗人的隐逸生活,其间富有山水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王维信奉佛教,人称“诗佛”,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擅长绘画艺术,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