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17841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201712301107.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雅俗共赏一、语言表达专练(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画荷名家周华君多年来主攻荷花,他的荷画,泼、勾、点打成一片,花叶枝干,传情达意。B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悬疑推理喜剧老宅中,陈佩斯一改往日的嬉笑逗乐,一本正经地调动观众发言提问、发表看法,帮忙“猜凶手”“断案情”。C江美琪演唱时有热情的男歌迷冲上台来想拥抱她,这个出奇制胜的拥抱吓傻了正在专心唱歌的小美,也引得在场观众阵阵尖叫。D记者在富士康采访发现,数千名从外地学校来的暑期工蜂拥而上,参加培训;为此,富士康还出面高价包下了厂区周边的民宅,用做临时员工宿舍。解析:选BB项,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有

2、时也带讽刺意味。A项,打成一片:原指合为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思想感情融洽,成为一体。多指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可改为“浑然天成”。C项,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胜,取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可改为“出其不意”。D项,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可改为“蜂拥而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2月13日上午,习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上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捍卫者和有力倡导者。B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C监管部门不但对福喜公司的食品安全疏于监管,对该公司有

3、组织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失察,还授予该公司荣誉称号,这显然加剧了企业公然造假。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解析:选BA项,语序不当,应为“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C项,成分残缺,“造假”缺中心词“行为”。D项,“要看所决定的”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决定的”。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

4、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ABC D解析:选D是总说“雅”与“俗”的特点,分说“雅”与“俗”的内容。说的是“雅”的扩展,是对的进一步说明,讲“雅”向“俗”靠拢的倾向,说的是“俗”向“雅”靠拢的倾向,是讲“俗”向“雅”靠拢的结果。4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变成一个单句,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6分)“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不断改进,作为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变

5、得越来越丰富。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中学语文课本_参考答案:将雅俗共赏、文笔不错的金庸作品选入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等改进举措),展现了教材的多元化(或:使教材越来越丰富),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5(湖北高考)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突出景物特征;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不超过80字。(4分)答:_解析:回答此题,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观察画面。首先要弄清楚画面内容,分析其构成。题目已指出其中心为“早春”,名为“天鹅戏水图”;图中景物有垂柳、天鹅、湖水等。想象情景。在观察画

6、面的基础上,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画面内容与真实生活相融。明确要求。本题要求“突出景物特征”,所以,应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重点写景。另外,不管是写诗还是写文,应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加生动的效果。参考答案:(示例一)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示例二)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6(全国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

7、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解析:本题以补写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做此题要在读懂语段的中心意义、背景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语句,使上下文中心一致,意义连贯、贴切。参考答案: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上网浏览商品信息二、阅读理解专练(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朱 自 清张中行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

8、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

9、,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

10、学方面来的。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

11、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话,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

12、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

13、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

14、些。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解析:A项,“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些”理解偏颇。C项,“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理解不正确,应是反衬“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