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17339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 在浩瀚的伶仃洋,一条雄伟壮阔的“跨海长虹”正在紧张有序地付诸建设。这就是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著名的港珠澳大桥。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项目中,海上人工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工程中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中,6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直面这个“最具挑战性工程”的,是一支中国的交通建设队伍。队伍的举旗人,是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

2、理兼总工程师林鸣。前不久,林鸣带领这支建设队伍到荷兰历史最悠久的工程顾问公司进行技术经验交流,荷兰公司升起中国国旗、奏响中国国歌以示敬重与欢迎。自1881年成立以来,到访这家公司的外国专家与客人不计其数,而林鸣却见证了这家“百年老店”第二次举办外国国旗的升旗仪式。站在国旗下,林鸣激动而感慨:“国旗升起的一刻,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的建设者而自豪,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肩上有着一份举世瞩目的重任。” 共和国长子的责任 完成好这份举世瞩目的重任,需要最专业、最前沿的工程知识与技艺。当今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外海沉管建设核心技术,港珠澳大桥建设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即便花上天价的咨询费用

3、,也无法买到核心技术。工程筹备阶段,林鸣的团队掌握的全部建设经验资料只有1张三年前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外国专家笃定地对林鸣讲:“你们自己是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林鸣拿起这张宣传单页,带领团队开启了这项世界级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他们首先从充分的研究论证开始。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论证,汇集成一次又一次充满艰难与曲折的讨论争辩。一日午饭后,林鸣带领团队成员开始就项目的一个工程环节的可行性进行研讨。讨论激烈,却一直没有达成会议研讨的成果目标。林鸣的习惯大家再熟悉不过决不开没有结果的会议,决不做

4、没有成效的讨论。不知过了多久,讨论终于柳暗花明,成果纷现。林鸣疲惫又喜悦地宣布散会,隐约感觉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他还细心地叮嘱大家吃点夜宵、早点休息。不想大家面面相觑,无奈地笑了起来:“哪还有夜宵?是该吃早饭了!”低头看看手表,已是早上六点多。林鸣拉开会议室的厚窗帘,明媚的阳光瞬间洒满了整个房间。自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以来,林鸣每年都会带领团队会召开上千次多次这样的讨论会议。在办公楼,在项目一线,在每一个需要解决难题的时间和空间。讨论的内容大至项目整体结构方案,小至一片围栏的优化可能,思维与建设性意见不论职别、工种,经验和资历颇丰的他也只是圆桌边上的普通一员。为了高效利用出差时间,有时这样的会议就

5、选择在出差地的机场召开,讨论结束后立即买票返程,从没有多一分钟的停留休息。其中的辛苦,林鸣从未谈及,他只是说,项目工期在一刻不停地倒计时,而项目建设的每一步都是未知、每一步都要攻坚、每一步都需创新。而面对创新所必然暗藏的失败隐患,林鸣却当仁不让地成为负责人:“只有让大家扫除失败的顾虑,才能更放松地开放思维。创新其实不仅仅是开创,更是勇气和担当。”在林鸣的带领下,神秘的世界级难题的解答思路逐步成熟、日益优化,一部代表世界工程顶级技术的的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方案记录了项目自建设至今进行的百余项试验研究和实战演练、自主研发的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的数百项专利,以及成功攻克

6、的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由于这些技术的创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已建成的沉管隧道的基础沉降、沉管的水密性都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准,大规模尝试的深插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三年才能建成的两个外海人工岛,创造了外海人工岛的工程奇迹。外国业内人士在考察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时由衷地感慨:“除了你们,全世界没有任何一支队伍能够独立承担如此复杂的超级工程。”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军者,林鸣颇为自豪:“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解决了外国专家曾认为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攻克了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的一系列难题。我们通过勇气与智慧,让中国建设者在世界级难题面前更加胸有成竹。”

7、完成好这份举世瞩目的重任,更需要最坚定、最执着的担当品格。林鸣的担当品格,早已成为土木工程业界的一面旗帜。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大桥施工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巨大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它的建成将为悬索桥起到固定作用,是大桥高质建成的关键。然而,“神州第一锚”的施工,却需要工程作业人员到深达50米的江边基坑内工作,基坑之外,汹涌的长江水几乎就是从建设者的头顶滚滚流过。阻隔江水和锚碇工地的土堤若可靠性若有丝毫瑕疵,长江水将从“天”而降,瞬间将基坑灌满,施工人员将无处可逃。如此大的风险,让建设者都不敢到坑底施工。作为项目经理的林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坐

8、在基坑底的一个小板凳上,用响亮的声音对建设团队说:“坑底安全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过的,我留下来陪着你们一起施工。” 林鸣的镇定与果敢稳定了现场所有工人的情绪。润扬大桥如期高质通车时,林鸣与小板凳的故事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林鸣也被誉为“定海神针”。十多年后,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林鸣更是毫不犹豫地扛起了岛隧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全部重担。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第一节沉管浮运安装时,由于没有经验,安装的过程充满挑战、困难重重,团队成员开始质疑中国建设者是否真能完成这项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鸣一边严肃地安排处理每一项安装过程中的难题,一边轻松笑着对大家说:“第一次尝试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

9、,肯定会有挫折。轻轻松松就成功了,还叫什么世界级工程?”林鸣一直站在安装船内指挥各分项的工作。到沉管终于顺利安装就位、创造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时,林鸣已连续奋战了96小时。2013年年底,一向身体硬朗的林鸣病倒了。“只是鼻子流点血,没大碍”,他说。而事实上,林鸣是因劳累过度而鼻腔大量喷血。为了止住血,林鸣在四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当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正处于筹备第八节沉管安装的关键时期。病床上,林鸣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沉管安装准备工作进行得怎样了?”在手术后的第七天,他就披着毛毯坚决离开了医院,换上了整洁的工作服便即刻去了项目工地。沉管昼夜连续施工的全过程中,他始终在安装船

10、上指挥、决策。安装船上,除林鸣的工程团队成员外,还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这是医院无奈派遣的“随船医生”,为林鸣这位“不听话”的重症病人提供医疗保障。经历了近30个小时,沉管安装成功。林鸣因大量失血,脸部已经发暗,而他只说了一句话:“还好没有耽误项目建设。”说起这段经历,林鸣的选择从没有动摇:“我是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不只是建在世界工程纪录里,更是建在我的肩膀上。只要我在,就不能把这份重担压到别人身上。”回望三十多年的工程建设历程,林鸣常说,当国家需要建设与发展,创新和担当便不仅仅是一位建设者、一支工程队伍的职责,更是企业与行业的使命。中央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工程遇到困难的关键时

11、刻,应做到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把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每谈及此,林鸣的态度永远铿锵坚定、掷地有声:“我们所建设的,从来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业项目,而是大国的经济宏图。作为央企,必须要承担起共和国长子应有的责任。” 拿着显微镜走钢丝的人 林鸣的建设团队都深知他的工作特点:既“严”又“细”,这份“严”已达到“严苛”,这份“细”也近乎“吹毛求疵”。外海沉管隧道安装因其难度巨大而被誉为“走钢丝工程”,林鸣经常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团队讲:“我们就是走钢丝的人,而且我们走的,是世界最长、行走难度最大的钢丝,项目施工前后需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项目上有上千个岗位

12、,每一名施工人员都不能懈怠。所以,这是一场上千人一起走钢丝的持久战,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必须拿着显微镜去走,严之又严、细无止境。”对建设团队而言,最紧张的时刻,就是林鸣亲临现场检查工作的时间,而这样的“紧张时刻”几乎每天都有。为在建设现场,林鸣总是带着“显微镜”去检查工作。他不仅会详细了解工程推进的整体情况,也会认真查看混凝土、钢筋是否合乎项目建设要求,一旦有丝毫偏差,他都会现场安排即刻解决。林鸣的“合格”标准,永远比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还要严苛一分。隧道内部装饰设计,这个大体量工程中的一个小项目,常规的设计用2张图纸就足以表达。而为了贯彻“装配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先进设计理念,实现港

13、珠澳大桥“成为地标性建筑”的总体建设目标,林鸣要求设计师们细化出了30多张图纸。一枚纽扣大小螺栓的增加或取消,都会经过反复比选、充分计算加以论证。沉管隧道中的管廊下隔墙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国内最严格的规范允许的轴线偏差是8毫米,但是林鸣要求要求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要将这个误差控制在了3毫米之内。多年来,林鸣养成了一套独特的“望闻问切”式工地精细化管理方法。他常说,一个工地管理得好不好,首先是看员工的精神面貌,再看对场地清理能不能养成习惯,和员工聊聊天,就能听出工人们对生产工艺了解不了解、对设备操作流程熟知不熟知。在林鸣看来,工程管理之所以不仅要有“内涵”、更要有“面子”。整洁的场地,清洁的设备,精

14、益求精的工作规范,不仅能更高质集约施工,更能展示出中央企业“国家队”的形象、焕发出中国交通建设铁军的精、气、神。他每次前往工地,都会在兜里揣一副白色手套,检查设备的时候,他不只查看日常保养记录,更会戴上白手套,这里摸一摸,那里擦一擦,以确保设备的维护效果“名副其实”。他的“显微镜”不仅是放大表面,还会透视内里。工地的机械设备不仅要“常洗澡”,而且还要每星期“称体重”。如果体重上升了,那便是说明器械内部清洗不到位、存有残渣。一次,有客人来工地参观考察,看到10辆等待工作的混凝土运输车一字排开,车身一尘不染,连轮胎上都没有泥痕,不禁好奇地问:“这些车辆是不是昨天才买来,还没有投入使用?”殊不知,这

15、些设备已在项目工地繁忙工作了三百多个日夜。林鸣的“显微镜”凝聚出了一支高质效的建设团队,“世界级工程”在这支团队的建设中不断突破极限、扎实成长。沉降幅度是海底沉管隧道稳定性的重要考量指标,也是对勘测、设计工作精确性和科学性的有力验证。世界同类工程沉降一般在1525厘米。而在林鸣的建设团队精细勘测、精细设计、精细施工的质量追求中,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已建部分整体沉降不超过7厘米,在中国深海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而谈及自己的这份严之又严的工作要求和细无止境的工作追求,林鸣坦言:“其实我知道,大家私下常会抱怨我太严苛、不近人情,但是我们的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一样,在到达终点的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都直接

16、关乎成败,都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我也不想每天拿着显微镜,等待工程高质量完工的那一天,当我们一起走完这段世界最长的钢丝后,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地睡一个踏实觉。” 大船上一支铁打的团队 2015年5月,58岁的林鸣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领到劳模的奖章后,林鸣把它挂在了港珠澳大桥模型上,敬重地说:“这座大桥上的建设者们都是劳模,我们是一支铁打的团队,我们的工程是一个人心工程。”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的办公区整洁庄重,没有任何繁乱冗余的装饰,而办公楼会议室的墙壁却聚集了整栋楼所有的绚丽色彩。这是林鸣设计的“一线员工笑脸墙”,数百幅照片记录了项目一线建筑工人工作、生活的平凡瞬间。林鸣说,这面笑脸墙是他艰难时期的精神支撑,也让他时刻牢记责任的深味:“我们每天都会在这间会议室召开数次技术研讨会议。不论是领导还是技术骨干,我希望所有人员时刻记得,全体一线建设者正在我们的身后、与我们一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