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17338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文化强市 打造文化高安中共高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解鸳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我党历来把文化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安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艺人才辈出的城市,创造和发展了戏剧文化、陶瓷文化、禅宗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和谐文化等一大批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样式,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安定和

2、谐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加快高安市文化强市建设,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是,在巩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文化,着力构建设和谐文化,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一、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高安文化发展新活力1、重振采茶戏文化。高安采茶戏是江西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源于隋唐,兴于元明,盛于当代,曾三度晋京上庐山一展风采,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誉。其中南瓜记、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等经典剧目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采茶戏在高安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我市成立了市采茶剧团,有一支专业的演出队伍,在乡镇还活跃着12支农民业余剧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高安采茶戏也出现剧

3、目老化、新创剧目质差量少、演艺术人才断档断线等问题。我们积极推进采茶戏文化事业改革,把剧团干职工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解决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与宜春学院高安校区联合办班培养后备人才;鼓励市采茶剧团走出去闯市场;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举办采茶戏艺术节,重奖新创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通过一系列举措,高安采茶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涌现了拐杖情、孙成打酒新传、寒儒求监、四季花香等10多个新创剧目,获得江西玉茗花戏剧等众多大演,一批表演新秀脱颖而出。2、做大陶瓷文化。高安的陶瓷文化可以上溯到宋朝。那时就开始了以日用瓷、工艺瓷为主的陶瓷生产。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安市元青花和元青花釉里红等国家一级文物的出土,使高安市博

4、物馆元青花的馆藏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从而奠定了高安陶瓷文化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几乎与此同时,高安的建筑陶瓷产业异军突起,创下了我国建筑陶瓷八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业绩。2007年初,我们抢占 “南瓷北移”先机,创建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短短8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新中源、新明珠等一大批全国知名陶瓷企业入驻。为了提升高安陶瓷文化的影响力,与佛山陶瓷文化交融互通,我们先后在在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放窖藏国宝和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播放青花谜踪等系列专题片,举办陶瓷文化论坛,创建陶瓷文化创意园,在央视投放陶瓷文化宣传片,不断做大做深高安市陶瓷文化内涵,从而不断提升我市陶瓷文化品味。3、做精教育文化。高安素

5、有“文化之乡”、“才子之乡”、“教育大市”美誉。“盛读书之风,重教育之举”,是高安人民的优良传统。早在唐朝时期,国子监祭酒幸南容创办了华林桂岩书院,开创了江西办书院的先河。据史料记载,唐代江西65名进士中,高安就有5名;宋代江西取进士5442人,高安有139人。改革开放以来,高安的教育更是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恢复高考后,培养了5万多名大学生,在国内外的博士达900多人。高安中学在全国享有盛誉。近年来,我市切实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合力推进素质教育,高安教育事业不断彰显新活力。4、挖掘名人

6、文化。高安自古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唐代国子监祭酒幸南容,宋代史学家刘恕,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史学家陈邦瞻,清代三朝“帝师元老”、文华殿大学士朱轼,近代诗人白采,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都是高安人民的骄傲。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祖籍也在高安。与高安有密切过往的历史名人也不乏其人。贬为高安盐酒税的苏辙,来看望他的哥哥苏轼,做过瑞州知州的文天祥,当过筠州知州的杨万里等,都在高安工作和生活过,他们都留下了相当时题咏和趣闻轶事。我们下一步将挖掘和整理名人史料和轶事,编著成册,向外推介,大力提升我市对外文化交往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大力扶持和引导新兴现代文化,鼓足高安文化发展新动力1、大力发展旅游文化

7、。高安风光秀美、生态良好。高安境内有华林山、上游湖等自然景观和大观楼、朱轼陵园、来苏古渡、岳飞点将台、桂岩书院遗址、水口塔、七星堆古墓葬群、中国最早造纸作坊遗址、畲山贾家古村落群、耀邦故里蔡溪胡村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来,我市将旅游文化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重点打造了华林山文化风光游、上游湖运动休闲游、贾家古村乡村风情游等三大旅游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高安市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8万多人,每年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2、着力扶持文学艺术创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我市文艺创作呈现加快发展,日益繁荣的喜人景象。文学、书法、美术、

8、舞蹈、音乐、摄影等一大批艺术门类人才辈出,各类文艺兴趣小组、协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各类文艺精品不断产生。长篇小说幸福弯弯、乡官入选全国、全省“农家书屋”;长篇小说烽火华林寨荣获首届宜春文学奖;拐杖情和孙成打酒新传荣获第四届江西艺术节暨第八届玉茗花戏剧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舞美二等奖、音乐二等奖等多项大奖。电影文学初步得到发展,先后拍摄了青花运、赣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和鹭语等三部电影。书法艺术长足发展,我市有高安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八人,目前正在进行“中国书法之乡”的申报工作。摄影艺术优势明显,有2人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多项作品获国际、国家大奖。3、重点打造大城昌西文

9、化产业园。大城昌西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是高安市委、市政府主抓文化产业的大制作、大手笔。该园选址在高安市大城镇,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园区规划面积为140平方公里,集中规划了农耕文化展示园、陶瓷创意园、森林文化园、中华养生文化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画家村和体育文化园等七大板块集群。目前,通过园区的不懈努力和运作,已有职业学院教育园、中国艺术家部落、陶瓷创意园落户其中,初步拉开了我市文化产业集中建设的序幕。园区发展成熟后,将成为立足江西省,辐射长三角、珠三角,集商务、观光、旅游、体育、休闲、渡假、养生、培训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创意产业特色并在中、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

10、三、持续开展和深化和谐文化建设,增添高安文化发展新魅力1、深入挖掘民间优秀文化。高安民间文化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喜爱。新街、上湖、灰埠等乡镇的铜锣戏,杨圩、龙潭等乡镇的道情,灰埠、相城、上湖、石脑等乡镇的唢呐,蓝坊、上湖、太阳等乡镇的武术,黄沙岗镇的碗灯舞,独城、建山等乡镇的龙灯舞狮,蓝坊、独城等乡镇的板凳龙,大城镇涂家村、祥符镇土城村的斗牛,瑞办凤凰村、筠办南门村、石脑高沙村等乡村的龙舟,荷岭镇的影雕,汪家圩乡燕溪村的石雕等各有千秋,独具特色。我市通过几年来的农村和谐文化“一村一品”建设活动,打造了石脑镇赤岸村、新街镇景贤村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创立和保护了戏曲、唢呐、舞龙、腰鼓、斗

11、牛等各类文化品牌66个,培植唢呐、二胡、笛子、摄影、剪纸、石雕、绘画、书法等各类乡土文化人才48名,初步建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体系,受到文化部、省和宜春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不断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市在城区先后建设了凤凰湖大型文化广场和7个中小型休闲文化广场,广场建有文化娱乐设施,各乡镇集镇都普遍建成了文化广场,使群众休闲娱乐有去处。积极争取资金,加大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吴

12、有训科教馆的改扩建力度,加强了乡镇文化站所的修缮和建设。广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和落实。3、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市以群众文化为突破口,以艺术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为目的,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规模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品位越来越高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原“周末大舞台”为基础,在文化广场创办了“凤凰大舞台”,每周末开展一次群众性文化演出,极大活跃了高安市群众文化活动氛围;每逢春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活动,举办大型专场文艺晚会,极大丰富了广大市民群众文化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