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15581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1984年,阿城的处女作棋王发表了,一时引起文坛轰动,阿城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汪曾祺先生曾说:“读了阿城的小说,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写不出来。”和这篇小说享有同样盛誉的,是它的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立生活形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一、王一生-吃和下棋棋王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王一生是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潮流的冲击下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他一生只在乎两件事:吃和下棋。而作家也是剔除了一切繁芜,只写了他的吃和下棋两件事。然而这简单的两件事却足以概括王一生的一生,也包含了他的物质环境和精神追求

2、。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家里是极其的贫穷,全家生活费加起来每人不到十元钱。为了节省家用,他不仅取消了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还主动帮妈妈承揽一些活计补贴家用。“有一回,我和我母亲给印刷厂叠书页子,是一本讲象棋的书。叠好了,我妈还没送去,我就一篇一篇对着看。不承想,就看出点儿意思来。于是有空儿就到街下看人家下棋”,王一生从此就迷上了象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一位棋艺很高的拣垃圾的老人。在与老人下棋的过程中,老人把他的棋艺精髓传给了他。从此,他的人生中就只剩下了吃和下棋,在读者所能窥视的只字片语中,他也永远只在吃东西、下棋。首先,来看他的吃。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家境

3、贫寒,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睛,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 这是一个人极度地渴望粮食的态度,但他就是因为太渴望了,所以才表现出了一种“恶心”的感觉。“拿到饭后,马上就吃开始吃,吃的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为什么要“抹”进去?那就是非常不愿意浪费的人才会有这样一种习惯性的动作。“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立刻双脚

4、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馋”在王一生看来是解决了温饱之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这是文人制造出来的一种美食的幻想,吃了好东西还想再吃,这就是“馋”,是对好东西的一种向往,而“吃”仅仅是对食物不加挑剔的追求,两者之间的便划分开来了。其次来看王一生对下棋的态度。王一生对下棋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到遇到人有机会下棋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放光,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能与人下棋,而且都能乐在其中。这是文章开头对王一生的描写:“车身忽地一动,人群“嗡”地一下,哭声四起。”在人们都在悲伤的时候,“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的,走哇!”在王

5、一生的视野里,除了棋之外,他对周围的世界是视而不见的。不是因为完全没有人牵挂他,他就可以沉浸进去,事实上他的情感完全是和棋联系在一起的。,“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二、王一生-生存与自我棋王里面最突出的两个意象就是“吃”和“象棋”,这两样都是人类的需要,不同的是前者是物质需要,后者是精神需要,而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对这两种需求缺一不可,正是因为精神需要的追求,人才超越于兽,而人也不是神,不能一直停留在精神层面,因此生而为人也必定会有俗的一面。 关于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充分意识到了需要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地位,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它

6、们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七个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较低的层次得到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发生。王一生虽然耽迷象棋,但他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他不同意别人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表现了衣食是本的思想,但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认为“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小说写到两个吃的故事。一个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书中的主人公因为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曾极度饥饿到垂危状态,被人救起后精神还处于怕失去食物的饥饿状态中,而把许多饼干藏于褥子底下。王一生认为这个人做

7、得太有道理了,是个特别清楚饥饿是怎么回事的人,认为他有神经病是不对的。这也体现了王一生衣食是本的思想。另一故事是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邦斯嗜好吃美食。王一生认为邦斯故事是馋的故事,很不赞成。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不奢求的思想。总之,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吃饱饭不挨饿,有衣穿不冻着,由地方住,就很知足了。要吃得好一点,要看书看电影等等,在王一生看来都是“锦上添花”。似乎作者有意强调棋王身上的世俗性,来对抗不近人情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英雄的宣传。“存天理灭人欲”,将物质和精神对立割裂,让道德品性和欲望需求你死我活,这是作者不屑也不信的,“特别清楚饥饿是怎么回事儿的人,就有权力鄙视这些。”我

8、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物质和精神这个矛盾是对立同时也是统一的。三、王一生-儒者?道者?禅者?自棋王问世以来,众多批评家及读者都将其解读为是对道禅精神,尤其是老庄道学的“寻根”。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主人公的身上,虽确有道禅精神的体现,但某些方面却是不能用庄禅学说进行阐释的,此时,或许用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更能透析其内涵。那么,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王一生或许该称为是既得老庄之真谛的道者,又取孔孟之精髓的儒士。 王一生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但他却在生活中有着他自己一套的生活模式-即道家思想的“出世”。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只要有棋下、有饭吃就很满足。“他支起肩深吸进去,慢慢地吐出来,浑身荡一下,笑了,

9、说:“真不错。”他看看草顶,又看看在门口转来转去的猪,低下头,轻轻拍着净是绿筋的瘦腿,半晌才说:“不错,真的不错。还说什么呢?粮?钱?还要什么呢?不错,真不错。”这里,那种散谈闲游的情调、无所求欲的心境揉合在一起,构成意义难以言说的“不错”“真不错”,岂止是“心满意足”而已。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这不正是老庄的养生之道吗?老子又说:“自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王一生对现实无欲心邪念,知足淡泊,勤行大道,内心归于沉静不乱,“知天乐者,生时顺天而生,死后随物而化”,无天怨人议,无外物系累,心神虚静,天人合一。 捡废纸老者向王一生传授棋道,诸如: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胜,

10、太胜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胜,则以柔化之。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胜。外部的环境只是给人以存在,但不能决定人自身的价值,而是决定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东西。而王一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明白了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才是重要的。所有的财富、地位、社会差别对王一生来说都是无关重要的。道家中的“无为”在王一生中体现了出来。“为”是指人的作为、生事。“无为”的思想使人们避免了人们的纷争之心,使人们脱离了名利的苦海,减低了欲望。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王一生不仅有着老庄的淡薄、虚静、超脱、旷达,也有在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不

11、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他拒绝拜那个连宋代残局也没有走通的“国内高手”为师;他与深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为棋不为生“;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战。他劳形尽虑之后,“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眼泪就流了下来,呜呜的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在王一生的身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象征了整个人生,就如他的名字“一生”一样。而他的棋道即为人道,借助于象棋,他超越了痛苦,超越了世俗。他是时代的智者,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其棋道的精湛,更表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较为清醒的认识上、傲世的态度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理上。

12、但在深入挖掘王一生的灵魂世界,我发现王一生在他那“道家的外衣”里包裹了“儒家”的骨气,在貌似庄禅的超脱旷达里隐藏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淡泊中有崇高,虚静里有壮烈。在王一生所处的时代,对现实的规避本身既是一种抗争。而在关键时刻,王一生的执著和顽勇表明了他的痴呆淡泊并非是对现实的不屑一顾。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时,他下棋已不仅仅是为解忧愁,求“养性”了,而是真的“把命放在棋里搏”了,九战九捷后,他看到母亲的五字旗,顿悟到:“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这时他潜在的创造欲、实现欲的升华和发展,淡泊和顽勇统一在了王一生的生命形态里。 王一生这个用独特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者,在这纷乱世事间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他既有道家的旷达与超脱,又有儒家的执著与坚定,平和之中有悲壮,阴柔之间有阳刚,在历史漩涡中,显示着其独立的生活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