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04937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对口高考第二次对口升学语文-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 第1 页( 共8页) 2 0 1 8年四川省对口升学考试研究联合体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第卷14页, 第卷58页, 共8页。考生作答时, 须将 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 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 5 0分。考试时间1 5 0分钟。考试结 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选择题 共3 0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2 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2.第卷共3大题,1 0小题, 每小题3分, 共3 0分。 一、 ( 共1 5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捕 获(

2、b ) 扶掖 ( y )浸 润( q n )琼 楼玉宇( q i n g) B.菜畦 ( q )炫 目( x u n) 萌 动( m n g) 越俎代庖 ( b o) C.顺遂 ( s u ) 殷 红( y n )泊 位( b ) 煽 风点火( s h n) D.膝 盖( q )飙 升( b i o) 积淀 ( d i n) 咬文嚼 字( j i o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演绎 雄纠纠 寥若晨星 自惭形秽 B.竣工 检察院 顾名思义 影影绰绰 C.谛听 家具店 遗笑大方 变幻莫测 D.安详 混合物 趋之若鹜 各行其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最恰当的一项

3、是 ( ) ( 1)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 周总理时常冒着极大的危险跑来跑去, 把自己的生命安危 , 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 ( 2) 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但是某些学校仍以分数为指挥棒, 将心理学课程。 ( 3) 高考志愿填报期间, 很多专家和媒体一再提醒考生要慎重对待志愿表中的“ 服从专业调 剂” 项目, 但仍然有很多考生对此。 A.置之度外 束之高阁 置若罔闻 B.束之高阁 置之度外 置若罔闻 C.置之度外 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D.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置之度外 语文试卷 第2 页( 共8页) 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谣言的破坏

4、力是毋庸置疑的, 如不及时扑灭, 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 对公众造 成的创伤, 乃至引起社会动荡, 也不是不可能的。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 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 是受我父亲影响, 其实不是这 样的。 C.这位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高层管理岗位, 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因此被我们公 司录用。 D.我们遵守的第一个诺言, 就是对朋友的一种感恩: 感谢他们的无私陪伴和支持, 感谢他们 让我们在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给予一双坚强的羽翼。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是 都 市 西 部 一 大 片 茫 无 涯 际 的 树 林。这 是

5、 一 片 自 然 生 长 的 树 林。 ,。,。一只鸟在不远处的密林深处栖息, 张开鹅黄的 小嘴啁啾几声, 阵阵类似葡萄酒香的芬芳在柔和的秋气中弥漫开来。 杂草中零星地点缀着紫色的、 白色的碎花 斑驳的树叶在阳光下显示出微妙的层次, 裹着湿气的轻风飒飒吹来 脚下那些不知名的杂草牵绊着你的脚踝 细长的枝条如鹿角在黄昏透明的空气中悄然兀立, 煞是美丽 树叶便矜持地悄然絮言、 微语荡漾起来 A. B. C. D. 二、 ( 共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8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 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 他甚至倡导奢侈, 这在古往今来的治 国者中可谓仅见, 在 管子 一书中就有

6、一篇奇文 侈靡篇 。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 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 而管仲却提出“ 俭则伤事” 的观点, 在他看来, 大家都不消费, 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 从而妨 碍生产营利的活动, 故曰“ 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 他的答案是, 多多消费, 甚至无比奢 侈地去消费。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 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 要么视 而不见, 要么顾左右而言他, 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 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 的解释。郭氏认为: “ 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 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 他是主张 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

7、的, 为了能够全面就业, 他主张大量消费, 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 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 如何改进技术之类 的话, 他就说得很少, 几乎可以说没有。 ” 管仲认为, 只要不人为地堵塞资源, 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 而富裕 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 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 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 语文试卷 第3 页( 共8页) 喻 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 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管仲的奢侈堪比国君 “ 其侈逼上” ; 史记 说管仲“ 富拟于公室” 。据 韩非子 和 论语 等书记载,

8、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 赐归于管仲。 当然,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管仲对侈靡的推崇, 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 管子 乘马数 中, 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 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 人民没有本业可作, 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 以促进人民就业, 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 时候修筑宫室, 不是为了享乐, 而是为了促进就业, 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 促进就业的做法, 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 才开始运用。以1 9 2 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 当时的美国、 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 政策, 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 管仲就有这

9、样的智慧, 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 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 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 除了管仲, 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 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 选自吴晓波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 6.下列各项中, 与原文所论述的管仲的经济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1 9 9 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 “ 五一” “ 十一” 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 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 2 0 0 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 我国投资四万亿元, 大搞铁路、 公路、 机场等基本建设, 纾解了 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 一些富

10、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 如名牌包、 限量版跑车等, 更 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 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 2 0 1 4年, 苹果公司i P h o n e 6、i P h o n e 6P l u s两款手机首日预订达4 0 0万部, 为其代工的富 士康公司1 0 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 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7.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 他的实际意图是: 富裕的人不断消费, 这样贫穷的人才有 工作做; 人人不消费, 会使商品流通减少, 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 提倡奢侈享受, 他

11、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 说法, 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 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收归囊中。 C.郭沫若在研究 侈靡篇 时, 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 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 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见解, 也指出了他忽视指导生产、 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 人民无业可作, 国家大兴土木, 尤其是雇用赤 贫者, 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 平衡经济, 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8.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鼓励消费, 甚至倡导奢侈, 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节俭 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

12、 当今社会提倡节俭, 会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语文试卷 第4 页( 共8页)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 而管仲所认为的“ 俭则伤事” 也有一定的道 理, 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 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 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 虽与传统道德不符, 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 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 1 9 2 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 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 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 通过政府 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 促进就业, 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三、 ( 共6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

13、成91 0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次进。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荆 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 “ 北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 秦王谓轲曰: “ 起, 取武阳所持图。 ”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 王惊, 自引而起, 绝袖。拔剑, 剑长, 操其室。时恐急, 剑坚, 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 不 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 不及

14、召下兵, 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 惶急无以击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 王负 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中, 中柱。秦王复击 轲, 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 “ 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 左右既前, 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 选自 战国策燕策三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荆轲顾 笑武阳 顾: 回头看 B.使毕使 于前 使: 使命 C.秦王惊, 自引 而起 引: 伸直身子

15、 D.剑坚 , 故不可立拔 坚: 坚固、 锋利 1 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以” 字的意义和用法, 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而乃以 手共搏之 A.以 次进 B.为国以 礼 C.必得约契以 报太子也 D.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语文试卷 第5 页( 共8页) 第卷( 共1 2 0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卷、 草稿纸上无效。 2.第卷共4大题,1 2小题, 共1 2 0分。 四、 ( 共2 0分) 1 1.把第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 ( 2)

16、 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 2.阅读下面唐诗, 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8分) 宿 府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 注】 本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十年后, 避乱成都, 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所写。伶俜: 流离失 所。用 庄子逍遥游 “ 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 意, 喻自己之入严府, 任参谋一职, 只为一家生活, 勉 强求得暂时安居。 ( 1) 一、 二两联是如何写清秋之景的? 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 2) 结合三、 四两联, 简要分析作者感慨“ 中天月色好谁看” 的原因。(4分) 1 3.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每空1分, 共6分) ( 1)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