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392542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全球经济环境和国外需求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扩大消费成为振兴经济的焦点。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不断扩大,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个人短期借贷等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我国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渐暴露。本文首先介绍了消费信贷风险的种类与特征,然后分析了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最后提出一些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信贷 信用风险 个人信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的提高,住房、汽车需求越来越

2、强烈,消费信贷倍数增长,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快速增加。当前商业银行都把个人消费信贷作为拓展业务的一个重要领域,消费信贷是银行盈利较高的贷款形式之一,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收益情况,对启动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消费贷款比重的提高,其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达到防范和化解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目的。 一、消费信贷的风险 (一)消费信贷的风险种类 消费信贷的风险种类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借款者违背贷款合同的条款约定,未能如期偿

3、还债务而造成违约,从而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收益水平下降。在贷前审查中,审查个人信用是必经环节。而现阶段我国个人诚信问题比较严峻,个人信用缺失严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 (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特征 长期潜在性。由于消费信贷主要为中长期贷款,贷款风险短时间内很难显现。住房信贷于1998年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绝大多数贷款尚未到期,且贷款期限相对较长,一般为10-20年,最长达到30年,尽管出现了利息拖欠等问题,短时间 信贷风险还不是很突出,因此消费信贷的风险存在着长期潜在性。 不确定因素较多。由于个人消费信贷授信对象是消费者个人,作为消费信贷资金的使用者,其还

4、款来源一般是个人薪金收入、奖金、利息、股息等,而这些还款来源是极不稳定的,它受经济形势变化、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意外情况的影响。 风险相对较高。在银行的各种信贷业务中,消费信贷的风险较大,这与个人收入的极不稳定以及欺诈行为的盛行有关。另外消费者个人因生病、意外事故的发生更易导致贷款难以按时足额收回,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 二、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借款人偿债能力低 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不足是消费信贷中最主要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失业率上升,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个人支出急剧增加,能够用于还贷的部分少,总体偿债能力不高。另外,个人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当前收 入,还受家庭预期收入的

5、影响。预期收入越大,当前的负债消费越有可能发生,由此引起借款人偿贷能力降低的支付风险,导致银行的部分贷款无法收回,从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相关法律体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有关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法律规范,还没有个人担保、破产、信用制裁等方面的法规。消费信贷期限长,不确定因素多,银行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欺诈。例如目前广受关注的信用卡套现问题,持卡人不用提供任何抵押担保,就能很轻松地从银行获取贷款。信用卡恶意套现不仅对银行造成损失,还有可能给个人资信造成重大损失。需要制定、完善法律以进一步规范。在抵押物的处理、拍卖等问题上,银行在处置个人抵押物方面缺乏

6、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市场保障。 (三)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个人信用资料分散、不准确,商业银行在获取个人信息时,受成本、人力的制约,个人信用资料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司法、公安、税务、工商、社保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料没有共享,而且我国尚没有具体对个人征信数据进行严格界定,大量数据处于保密状态,造成不对称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使银行的潜在风险增大。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前后台分离,有效地规避了信贷风险。但由于网点分散、经理全能化等原因,全面反映客户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信贷审批决策得不到充分支撑,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出现不对称。 三、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探讨 (1)政府应制定消

7、费信贷法规及相关配套措施与制度。为确保消费信贷市场的有序运行,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消费信贷法规,明确消费信贷活动中相关主体的职责义务和相关权利,合理分散信贷风险。法规中对于贷款消费者信用缺失的情况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此外,还要注重消费信贷法规的可操作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提高消费能力。加快个人信用担保、个人破产、保险等相关制度的建设,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采取措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逐步使利率市场化,鼓励金融业对消费信贷业务、产品进行创新。 (2)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是银行控制

8、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国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从而消除银行和客户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3)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办理具体消费信贷业务,同时成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艳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最新【精品】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