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385603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培训之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焦保宏几年前,微软前副总裁李开复跳槽到公司一事,使竞业限制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华盛顿州金县高等法院作出裁决由于微软同李开复签署的竞业禁止协议真实有效,因此李开复在工作不能涉及他以前在微软参与开发的产品、服务和项目。调查报告显示名列财富1000大公司每年因商业秘密被偷窃的损失已高达500亿美元,每家平均每年发生245次损失超过50万美元的案例。而我国近年也出现了多起企业重大泄密与被窃密事件,其中比较典型的且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如2005年的深圳华为员工窃密案致使华为损失18亿元;凯恩集团泄露技术秘密案致使企业

2、损失470万;2006年的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被窃密案造成经济损失1782万元;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设计图纸被离职员工窃取案造成逾3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案例中国侵犯商业秘密第一案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重所原高级工程师裴国良带着单位的设计图纸跳槽,西重所指控给其造成重大损失。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对该案作出终审裁定,跳槽工程师获刑3年,民事赔偿达成调解。2003年7月,西重所发现图纸被武汉中冶连铸公司盗用,向警方报案。警方查明,2001年10月,西重所高级工程师裴国良利用工作之便,将西重所设计的板坯连铸机主体设备图纸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中。2002年8月,裴应聘到武汉中冶连铸公司担任副总工程

3、师,将该图纸资料输入中冶连铸公司的局域网中,用于项目设计。今年2月,西安市中院一审认为,裴国良利用工作之便盗窃单位商业秘密,允许他人使用,后果特别严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中冶连铸公司在没有合法取得西重所商业秘密的情形下,大量使用该秘密,与其他企业签订合同,是给西重所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也是侵权行为的直接受益人,应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西安市中院遂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裴国良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裴国良及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中冶连铸公司共同赔偿西重所经济损失1782万元。近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法院判决书认为,裴国良作为原工作

4、单位西重所的高级工程师,明知该所板坯连铸机主体设备技术设计图纸资料属商业秘密,仍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将其私自复制据为己有,后又将该资料交由中冶连铸公司使用,其行为给西重所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已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强化及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竞争情报已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由于商业秘密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因此商业秘密往往成为竞争情报工作首先瞄准的对象。应当说,商业秘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秘密武器,掌握商业秘密意味着掌握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员工保密,是企业保护商业秘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中,竞

5、业限制制度成为一种最常用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我们今天关注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以学习劳动合同法为契机,探讨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避免由于商业秘密失窃或者侵犯企业商业秘密而给自身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法律责任,同时,作为企业也有义务提高我们每个员工辨识和防范发生此类风险的法律意识。一、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商业秘密法,但在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保护商业秘密和竞业禁止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1、1991年4月修订颁布的民事诉讼法第66条和第120条分别规定了对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

6、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这是我国法律中最早使用商业秘密这一法律术语,但未揭示其内涵。随后,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4条对民事诉讼法第66条、第120条所指的商业秘密解释为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工商业秘密。该司法解释虽没有揭示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但粗略地圈定了商业秘密的范围。在此之前,有关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业秘密中的几种技术秘密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2、1993年颁布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次在我国立法史上对商业秘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对商业秘密的范围、构

7、成要件、侵权行为的主体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的几种行为,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该法第10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取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同时,该法第25条规定违反本法第10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

8、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5年11月25日发布实施了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在行政执法方面,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秘密做出进一步解释。3、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在知识产权犯罪的章节中增加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首次在我国立法上明确了商业秘密是一种无形财产,即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该法第219条规定了行为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220条还规定了单位犯此罪的刑事责任。

9、这两条规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大量严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了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弥补了我国以往刑法保护不力的状况。考查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产生的原因,大都是由于拥有商业秘密的企业职工违反规定,跳槽后受雇于其他企业或自立门户,或擅自使用原单位的商业秘密等行为而引起的。4、除了上述立法外,下列立法根据不同情况,对商业秘密的合法获取人的泄密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或规定了行为人的保密义务。如1994年7月颁布的劳动法,对劳动合同中有关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作出相应规定。该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规定;第102条规定了劳动者违反保密约定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

10、,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会计法第34条规定了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另外,律师法第33条也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当事人的商业秘密。5、1994年施行2004年修订的公司法对同业竞争作出了禁止性规定,该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

11、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第二款规定董事、经理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第六十二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经股东会同意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6、刑法第165条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将其认定为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经营者不得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7、合伙法第30条、第7条规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合伙人违反本法第30条规定,从事与本合伙

12、企业相竞争的业务或者与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给合伙企业或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8、商业银行法第52条规定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不得在其他经济组织兼职。9、保险法第124条第2款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代理业务的保险代理人,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保险人的委托。10、原国家科委公布的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单位可以在劳动聘任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与对本单位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有重要影响的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协商、约定竞业限制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或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

13、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11、我国立法中对竞业限制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明确的规定是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该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第二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核心法律问题商业秘密,是指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

14、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所有的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竞业限制制度作为企业最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问题。所谓竞业限制,又称竞业回避,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和终止后即在职和离职后一定期限内,出于保密的目的,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本单位同类的业务。在职员工的竞业禁止主要为法定竞业禁止,如公司法第六十一条等的禁止性规定,但法定的竞业禁止义务只适用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针对包括高管和普通员工离职后的竞业禁止则属约定的竞业禁止。第一、如何订立竞业

15、限制合同劳动合同法第2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我们建议最好在劳动合同以外单独约定竞业限制协议。劳动合同法第24条第1款规定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从总体上说,竞业限制条款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但由于竞业限制条款涉及到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和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权之间的冲突,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条款的适用作了一定的限制,结合这些规定,我们需要明确竞业限制合同的订立需要注意四个问题1、竞业限制的范围用人单位要确实拥有特定的商业秘密系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并在竞业限制合同中标明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