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359849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要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分数:50分*考试范围: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的第一、二节*题目形式: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论述等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2)从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事业指

2、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条件:(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条件: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固有矛

3、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2)阶级背景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所批判地继承的人类文明成果:(1)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法

4、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四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

5、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2哲学的基本派别(1)根据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根据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

6、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时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的)(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4)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意识(1)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

7、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2)意识从其起源上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的意识;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3)二者的关系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方法论:尊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8、在于它的物质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静止(1)静止的定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9、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最基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3方法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是上升的运动

10、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定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2矛盾的基本属性或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又称之为斗争性,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

11、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

12、是相互渗透的(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走向新事物;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3方法论: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是可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同时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

13、人类的方向发展。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定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方法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

14、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2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表现在: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1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

15、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2感性认识:人们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观直接感受事物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3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4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5认识的辨证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左右。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应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