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阅读训练2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335314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阅读训练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四年级上册阅读训练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阅读训练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阅读训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文一:有些生物浑身长满了刺。豪猪浑身细长的刺,平时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一旦遇到危险,豪猪就会张开这些刺,刺向敌人,保护自己。穿山甲浑身的鳞片就是它的刺,与指甲相类似。虽然它的鳞片不像刺那样尖利,但鳞片的边缘像刀刃一样锋利。人们最熟悉的带刺的植物应该是仙人掌了,它们身上的刺就是叶片,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些叶片就进化成了刺。生长在亚马逊丛林的棕榈树,它的树干密布着的尖刺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果实不受动物的侵害。1短文介绍了哪几种生物身上的刺?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这些生物身上的刺有什么作用?短文二:象象都有一条长长的鼻子,它和上唇生在一起成圆筒状。非洲象的长鼻上面皱纹又多又深,很像救火用的水龙带。鼻

2、端有两个突出的指状物。印度象的长鼻比较光滑,略有皱纹,鼻端有一个突出的指状物。象鼻除了有嗅觉外还是得力的工具,它能卷取树叶,拔起树木,搬运木材,驱除身体上的蚊蝇,又会吸水冲洗身体。吃东西时,大象用鼻子卷起食物送到嘴里,饮水时先用鼻子吸水再喷到口中。鼻端的指状物能够捡拾细叶,采摘果实。象鼻又是武器,能把野兽卷起掷到远处。象的表皮光溜溜的不保温,又怕晒,所以它既怕热,又怕冷,象喜欢栖息在阴暗的森林里。旱季栖息在近水的密林中,雨季生活在多植物的沼泽地带。酷热的时候隐藏在森林深处,喜欢在河水中浸泡,把泥浆涂满身体,防止蚊蝇叮咬。象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两三百斤食物,喜欢吃嫩枝、嫩叶、青草、无花果、甘蔗、

3、香蕉,有时也吃农作物如到紫、瓜类等。1短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 ,t第二自然段介绍了 。2概括地写出象鼻除了有嗅觉外,还有哪些作用。短文三:南极有十分罕(hn)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xun)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天空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蹿(cun)动的火焰(yn),有时像强烈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y),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l)而过。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1从课文中找出和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填在括号里。少见( )美丽( )2短文在描写南极光时,把它都比做什么?短文四:新课 标第 一网 竹春雨过去后,竹林里,尖尖的竹笋纷纷

4、破土而出,一夜之间,新竹遍地。竹子是怎样成长的呢?它是一年成才的植物。冬天,竹根在土壤里吸饱了养分,气候稍转暖就开始萌发。春季,是竹子生长的旺季。可这时候,往往因为土壤比较干燥,水分不够,笋芽藏在土里。等到一场春雨下来,土壤里的水分多了,春笋吸足了水分,就顶土而出。它们一天能长高一、二尺,有的还能长高一米。遍地的新竹,不到一年就能长成竹林。竹子的杆能够制成笙(shng)、笛,能制成箩筐、扁担、竹杠、脚手架;它的枝丫扎成扫帚(sozhu),能除去污尘;甚至它的落叶,也要和大地拥抱在一起,腐烂成为肥料。竹,从根到稍,从杆到叶,把一切献给了人类。1为什么一场春雨过去后,一夜之间就会新竹遍地?请你在文

5、中找到答案,用“ ”画出来。2请你简单地回答:竹子有哪些用途?白 鸟是西沙群岛数量最多的鸟,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海面上飞。当它们纷纷落在树上时,绿色的树林就像飘进了朵朵白云,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形体最大的海鸟叫信 天翁,它的一只翅膀就有教室的大黑板那么大。最珍贵的海鸟是野鸭,它的羽毛可以做高质量的滑雪衣。最勇敢的海鸟是海燕,当骤风雨来临的时候,别的鸟都躲起 来,可海燕却在海面上迎着风浪高兴地飞来飞去,一点也不害怕。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上“”:成群结队 聚,合。 收来,完了暴风雨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 过分急躁的 姓2、这段话写了种海鸟。最多的是,最大的是,最的是野鸭,最的是海燕。

6、3、海燕是最勇敢的海鸟是因为_4、哪句话最能看出白鸟很多,“_”划出来。船底鱼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鱼印(yn)。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

7、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前进()短暂()附近()2、理解带点的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良机:_海中乘船周游,一举两得,指的是_3、鱼印乘的“船”指的是_。鱼印离开乘的“船”去吃一顿可口的美餐,这个“美餐”是指_蜂鸟世界上最小最小的一种鸟,叫蜂鸟。它的身体像一只黄蜂那么大,体重只有1.5克2克。不过它飞得很快,在花间飞翔,好像花丛中的颗颗流星。你刚想看清楚是什么东西时,它却一闪就不见了。凤凰、孔雀在人们的心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但是,蜂鸟比它们更美丽。它那羽毛,简直就

8、像戏台上仙女的衣裳一样,五光十色,变幻无穷。1、短文写了蜂鸟的三个特点分别是_、_、_。2、用“_”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是把_比作_。3、“五光十色”形容颜色多,你能写出与“五光十色”意思相近的词吗?_、_、_、_ 、_。4、你喜欢蜂鸟吗?为什么?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_、这段话写了哪几种风筝?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写在横线上。风筝名:_表示颜色的词:_、作者在具体描

9、写风筝时都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请你仔细读一读,用“_”画出写看到的句子,用“”画出写想到的句子。一棵梨树被虫咬伤了,两只啄木鸟看见了,讨论怎么给树治虫。一只啄木鸟说:“应该从树尖治起,因为树尖是发芽成长的部分,很重要。”另一只啄木鸟说:“应该从树根治起,树根是根本,没有根,怎么能使树发芽呢?”两只啄木鸟争执不下。争论一天,没有结果;争论两天,还是固执已见;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还是僵持着。而病树呢,已被虫蛀空,风一吹,倒了!这时,两只啄木鸟还在争吵,不过,争吵的不是怎样治,而是责任应该由谁担负。新 课 标 第一 网1、联系短文内容解释词语。(1)固执已见:_ (2)僵持:_2、

10、组词。应()()担()()结()()倒()()3、根据短文填空。两只啄木鸟为了而争吵,一只啄木鸟认为_,另一只啄木鸟认为_,结果_。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逛庙会春节那天,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去逛庙会。庙会可好玩儿啦,有缩小的景山、故宫、天坛、北海和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我还照了相,其中有一张是在景山顶上照的。在庙会上,我看了耍狮子。以前一提耍狮子,我就想:那个耍狮子的人一定是个二十多岁的叔叔。可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这个耍狮子的人竟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他不仅会耍狮子,还会杂技。只 见地上摞着三四层楼高的凳子。这位老爷爷一层一层地上到了顶。顶上系着一根杆子,老爷爷把这个杆子用绳子绑在凳子

11、上,然后做了一个肩肘倒立。这时,两只大 狮子也爬上了凳子,大狮子快爬到顶的时候,四只小狮子也开始往上爬。凳子好像有点摇,观众都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往上爬的狮子,一直助威的锣鼓声也停了 下来。我屏住了呼吸,不由得担心起他们的安全,特别是站在最顶上的老爷爷。狮子也爬到了顶,叼起了老爷爷递来的横幅,横幅唰地一下向下展开,上面写着:老 北京民俗庙会给全国人民拜年。回家的路上,我说:“这回可没白来,耍狮子真有趣!”1. 从文中找出近义词。惊讶-( ) 聚精会神-( )2. 读读画横线的句子,再造句。不仅还_3. 在正确答案后打“”。本文主要内容是:X(1)我们一家人去逛庙会。( )(2)我看到了缩小的

12、名胜古迹。( )(3)在庙会上,我看到的耍狮子十分有趣。( ) 牛顿的故事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外祖母很疼他。牛顿8岁上学以后,外祖母有时给他一些零用钱,小牛顿一不买糖果,二不买玩具。他把钱积攒起来,买了锤子和锯。他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些手工制品。|一天,小牛顿兴冲冲地跑到外祖母面前说:“外婆,你看这个。”外祖母一看小牛顿手里捧着一面木板,中间钉着一个钉子,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形的线条,外祖母问:“这是什么呀?”“太阳钟。太阳光把钉子的影子投到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间了。”“是谁教你做的呀?”“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小牛顿自豪地回答。|牛顿长大以后,始终保持着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许许多多科学研究成果。|(1)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一( )木板 一( )钉子 一( )线条(2)写出近义词。喜欢( ) 自豪( )保持( ) 成果( )(3)短文已用“|”分成三段,第二段写了 _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_的事。(5)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画“”)a.牛顿小时候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一些手工制品。 ( )b.牛顿善于思考,自己制作了太阳钟。 ( )c.牛顿从小就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 )d.牛顿始终保持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