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333232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解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第五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一、(本大题共2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耸(sng)立 吮(shn)吸 修葺(rng) 匀称(chn)B.干涸(h) 日晕(yn) 静谧(m) 篝(gu)火C.青冥(mng) 大颚() 低劣(li) 悄(qio)然D.鸟喙(hu) 气氛(fn) 潜(qin)行 葱茏(l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畅谈 瑶远 木杮 毫不忧豫 B.奇幻 海域 桌越 昂首挺立 C.溅落 绸暮 裹藏 更胜一愁新|课 | 标| 第 |一| 网 D.征兆 轻盈 档案 惊心动魄

2、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能否讲究方法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关键。B.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C.为了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人们必须礼让为先。D.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校园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远古,上古。)B.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事后显露出来的迹象。)C.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D.乌

3、云弥漫了天空。(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5.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A.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w W w . x K b 1.c o M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C.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D.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6.综合性学习。(9分) 为了宣传科技发展的成就,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2013年5月18日,“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在重庆科技馆隆重开幕。作为此次活动的宣传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活动周期间,重庆科技馆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大

4、型科普主题展。主办方在会场设置了H7N9型禽流感专题展板,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被网友称作“史上最舒适蜗居”的7平米“极限住居”在活动周与市民见了面;食品安全现场检测,如辣椒面、牛奶、粉条、木耳、蜂蜜等的掺伪鉴别;超市智能购物车展示了自主跟随、商品导购、自主结账等功能;裸眼3D系列产品展,让市民体验了裸眼3D视频、电影及游戏等。 材料二:本次科技活动周新命名了35家重庆市科普基地,包括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酉阳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重庆三峡中药科技馆、汽车碰撞安全及人员安全体验中心、三峡库区现代柑橘园等。至此,全市共有72家市级科普基地。这些市级科普基地有56家都免费开放。 材料三:重庆

5、市教委近日提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计划”。要求各学校开齐科学课程。除了科学、物理、化学这些我们熟知的学科之外,还要善于从其他与科技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中发现科技教育因素,比如数学、生物,甚至语文、政治、历史等课程。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科技教育活动,比如科技创新小论文、小制作、小创意作品竞赛等活动。 (1)请你依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探究科技馆大型科普主题展的特点。(3分) (2)请你依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以志愿者小王的身份补出他所说的话。(2分) 小王:张阿姨,科技活动周开始了,科技馆里的科普展览很值得一看。 张阿姨:一天事情这么多,哪有闲心去看。 小王:张阿姨,可不是这样的, 张阿姨:

6、哦,那还真应该去看看。 (3)请你从材料二提供的五个科普基地中选择一个,为这个科普基地写一条体现其特色的宣传语。(要求:有感召力,20字以内)(2分) 科普基地名称: 宣传语: (4)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概括我市推进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两条措施。(2分) 二、(本大题共36分)(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w W w . x K b 1.c o M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7、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5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5)遂反溯流逆上矣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8、。 (2)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0.你读了本文深受什么启发?(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

9、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11.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介绍云上的光彩。 B.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C.介绍晕、华、虹、霞的特征。 D.

10、说明谚语有识天气的作用。12.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下定义13.下面关于这段文字的内容或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分别介绍了四种云上的光彩产生、分布情况,色彩和天气征兆。 B.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http:/ww w.xkb1 .com C.晕、华、虹、霞这四种云上的光彩,其形状都是弧形。 D.文中引用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1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天气谚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写出两条。 (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

11、的问题。(14分)橡树之谜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我在莽苍阴森、遮天蔽日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了林海,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我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橡树,我的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

12、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灰心丧气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啊,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我。我噙着泪,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