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03318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2010 年 02 月 09 日 14:31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 推荐: 提 交来源:ASIFA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象的动画片。中国首创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这一部特有的水墨动画片典型代表作,给过我们很多美好回忆的同时,也曾引起西方国家、港台等地动画界人土的赞叹。小蝌蚪找妈妈动作细腻,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独具韵味,与迪

2、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让齐白石的画动起来1960 年 1 月 31 日,陈毅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 2 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试验小组,经近三个月的时间,使水墨动画片断试验获得成功。1961 年 7 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在摄制技术上,它突破了一般动画片的“单线

3、平涂”,完全采用了我国特有的绘画技法,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以优美的画面和诗样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用墨点表达情感内涵一如法国的手绘、英国的黏土,中国的水墨动画也堪称是动画历史上别致的风景,而小蝌蚪找妈妈是这风景的序幕。前文所提到在 1960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次尝试将水墨画搬上了银幕,当时集体创作的水墨动画片断严格推来应为水墨动画之鼻祖,但是由于这部短片的实验性质,并没有为多数人所知。然而紧接着,1961 年小蝌蚪找妈妈在上海美影厂摄制完成。影片改编自曾经收录入小学课本的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剧情主要讲一群小蝌蚪经过误

4、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茅盾在 1962 年观看小蝌蚪找妈妈时即兴赋诗,诗一开头即为此句,意指这部水墨动画其角色取自齐白石老先生的中国画写意花鸟形象。影片里小蝌蚪的造型出自齐白石老人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墨点也似的小蝌蚪堪称是意象造型的杰作,运用这些没有表情的小墨点去表达丰富的感情内涵,是水墨动画的一个亮点。动画师们巧妙地设计它们游动时尾巴线条的变化,如频频摆动时的欢快,缓缓游动时的惆怅,都传神地表达了它们的感情。而影片中的其它造型,同样被演绎得妙趣横生,青蛙妈妈的慈爱亲切、螃蟹的慵懒茫然、小鸡的童真好奇用“跃然纸

5、上”、“栩栩如生”这类词来形容这些小小的生灵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电影将水墨写意立体化影片中那些纯朴简约的写意传神之笔所构成的景、物,比单线勾画、色彩平涂的更富于质感,小蝌蚪显得柔软滑润,小鸡是细毛茸茸,池塘清波荡漾。不是形象的勾勒,却点出了线条勾勒所缺乏的生机与气韵,这才是水墨动画的精髓所在。水墨之间的风情不仅仅在纸上得以表现,电影也一样能够传达那种淡淡的沁人心脾的感觉,不同的是动起来的水墨写意看起来更加有立体的感觉,更加让小蝌蚪在画面里活了起来。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象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 说:“中

6、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 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特伟从小蝌蚪找妈妈开始小蝌蚪找妈妈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功,与那个年代的动画家们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动画元勋之一的特伟老先生即为其中一例,他与另一位大家钱家骏联手让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小蝌蚪们有

7、了自己的灵魂与故事。特伟,著名漫画家,动画艺术家兼导演。导演或参与导演的美术片有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金猴降妖等六部,驰名海内外。1960 年特伟把水墨画的技法与风格引入了动画电影。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将当时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震惊了国际动画界。1940 年从延安到重庆,左起:特伟、张仃、丁聪、胡考、张光宇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特伟摆脱模仿,力主创新,数十年中积极拓宽动画片种,坚持走民族化道路,掀起百花齐放的高潮,产生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粉碎四人帮后,特伟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重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主张,

8、并著文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百科知识1981.1)鼓励创新,正是这条民族创新之路使中国动画走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确立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中的重要地位,特伟可说是新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为表彰其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1989 年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特伟先生还是至今唯一获得 ASIFA(世界动画学会)的终生成就奖的中国人。 前文介绍过,水墨动画之所以长时间没有人再来尝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拍摄过程的复杂与工作的繁重令人不敢轻易涉足。而这一在外国动画家们看来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工作在小蝌蚪找妈妈中,由当时的摄影师段孝萱这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女将一肩担下。

9、正是这样对动画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够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创造出这样的精神大餐,让中国动画自豪地挺立在世界艺术之林!日本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水墨技巧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萤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滃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如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桯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 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世上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

10、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後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萤幕上所看到的那头水牛最後还得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工序如此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难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一切讲究时效的西方卡通电影

11、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每一张画面上分解、描线、分层著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 摄。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用同样的细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线女工,著色女工和从不抱怨的动画摄影师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动画片创造成功。传世经典四部水墨动画从 1961 年到 1995 年,上海美影厂共摄制水墨动画片 4 部。除了小蝌蚪找妈妈,其他三部水墨动画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创新,都有所前进。1、牧笛诗情画意的放牧图 牧笛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片长 20 分钟,1961 年开始筹备,1963年才完成。背景设计请来自西安的国画家方济众担任,国画大

12、师李可染也曾借出几幅牧牛图挂在摄制组的墙壁供学习参考。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牛,做了一个梦,牛忽然失踪了,原来牛被飞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唤它,它不动。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有所领悟,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水牛被笛声吸引到牧童身边。他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影片故事简单,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抒发牧童与水牛间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战胜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赢得水牛归来,从而完成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

13、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绘制组作参考。影片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2、鹿铃文革后的水墨复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美影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使中断 17 年之久的水墨动画片恢复生产。鹿铃于 1982 年 12 月美影摄制完成。这也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

14、,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 20 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作出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该影片 198

15、3 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 7 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3、山水情打破成规画家现场作画 山水情1988 年 10 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

16、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 18 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擅于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体现的中国水墨画艺术经过千年历史的锤炼,风格独树一帜,富有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在动画事业亟待振兴的今天,回顾水墨动画为中国动画立下的丰功伟绩,展望中国动画的未来,我们可以发现,摆脱对日美动画的单纯模仿,走民族化的创新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