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90319431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课件新人教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发展历程,模块三,第十五单元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栏,目,导,航,1从考查的知识上看,复习本讲应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其难点是把握这些措施对新中国和人民教育、生产、生活的内在关系。从拓展补遗的角度看,应补充的知识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等。从考查的学科素养看,19772001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人数主要考查“时空观念”的素养立意;到1952年底,多所大中学校开设俄文则主要考查“唯物史观”的素养立意。 2预测2020年高考,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影响依然会重点考查,高考试题对教育的考查,

2、呼应了当今的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高三一轮备考时对这些热点问题要充分重视。,一、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大国重器” 1两弹一星和航天技术 (1)1964年,第一颗_试爆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2)1970年,中国将“_”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3)2003年,中国自行设计的“_”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原子弹,东方红一号,神舟5号,2东方魔稻 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 (1)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号”型机诞生。1993年,“银河号”巨型计算机研

3、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1965年,人工合成_,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结晶牛胰岛素,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文化指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双百”方针。 2发展状况 (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的干扰和损害。 (2)“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三、教育事业的发展“百年树人” 1开基创业 (1

4、)制定方针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就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遭遇挫折 (1)表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3复兴发展 (1)教育改革 “文化大革命”

5、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思维拓展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

6、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思维导图 新中国科技成就,易错易混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概念阐释 “科教兴国”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7、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图解历史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 高考

8、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2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8月下旬,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下,完成了几百万字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并在讨论和修正后,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执行。 十二年规划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

9、6个中心问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这个规划是学习苏联的产物,但又不是苏联科技规划的简单模仿或翻版,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适合中国当时的发展目标,采取了“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以任务带学科”的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下,为配合计划经济体制,集中配置科技资源,在短时间内改变落后处境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例 (2017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

10、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探究1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解析 C对: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A错: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B错: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D错: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答案 C,史论链接 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复和掌握了主权。 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

11、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训练1 (2019北京海淀模拟)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 ) A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A,解析 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并

12、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理工农医”大为增加相符,故A项正确;近代已经引进高等教育,并非是材料中“1952年”,故B项错误;学科专业齐全,与材料中“综合”减少大半不符,故C项错误;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属于社会教育,与材料中“高等院校调整”不符,故D项错误。,训练2 (2019江西赣州模拟)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 )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说明我国高校达世界先进水平 C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不均衡发

13、展 D适应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D,解析 材料仅反映了我国高校理工科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与美国仅是工科生培养数量的比较,不涉及教育质量,故B项错误;理工科有较大发展,而材料又不能反映社科类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60年”、“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科毕业生的培养,都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故D项正确。,史料一 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

14、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令人恐怖的美丽!” 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探究2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探究问题 (1)史料一记载的是新中国哪一项重大科技成就,当时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因: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

15、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提示: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教你读史 (1)史料一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描述,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团巨大的火球”“蘑菇云”。 (2)史料二的解读可分为如下层次,读此史料获取信息的步骤:,史论链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 (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4)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