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03109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 年 10 月山东省优质课观摩与思考一 慈母情深 这是一节抒情意味浓厚的语文课,教师的气质与课文的特质融合很好,语言优美简洁,首尾遥相呼应,尤其是开课和结束设计得很有艺术性,开课导入结束都用文本原著母亲的选段,教师深情范读,引入和过度十分自然,贴近文本并升华了文本。时间比例分配适度,整体感知、重点鉴赏略详得当。教学内容的选择重视了小说教学的根本抓住人物形象深研文本语言,同时每个环节的处理都以语文的本质语言的品读为主要目标,例如:标一标、品一品、读一读,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象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如此就充分体现了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的文学与文化内涵也有所体现。适时而不割裂

2、地插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作品简介,恰到好处,有意雕琢而不着痕迹。当然,没有完美的课一如没有完美的人一样正常,这节课也有处理不妥之处。简要述之。一,学生读书时间略少,老师读得好,更要让学生读得好,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之上琅琅读书声稀闻。二,整体感知完后,深入文中品一品和让学生从文中作批注这两个环节显乱,因为没有明确的指示语言划定赏析的范围(母亲为我讨要小人书和我向母亲要钱买书),学生就会无序的找出很多语言点赏析,一会是第一个故事中的,一会是第二个故事中的,课文较长且没有明显的章节划分,这个情景设计虽然让学生动起来了,但对文本随意肢解的现象就会凸显,同时让听课人感到有点蒙,这是在有序处理

3、教学内容这个要求的忽视。三,设计问题深度不够,保留在浅层次的问答上,加之学生读书少,有些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发言略显拘谨,学生的思维度不深不广,有价值的问题不多,学生发自肺腑的真切感受,所以课堂就显得肤浅,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不激烈,也就生成不了课堂的闪光点,这也是这节课顺畅稳当而不令人感到为之激动振奋的主要原因。二 最后一课 这是一节教学流程清晰而简洁的语文课。设计流畅自然,脉络清楚。环节如下:一 导入 读经典之作,与智者同行二 检查预习 听写字词,个读 齐读分别一遍。三 快速阅读,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师生交流 最后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四 这一师一生,你最感兴趣的是哪

4、一个人物?师生交流 后先谈论小弗朗士,学生是怎样的学生?先生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再过渡到韩麦尔先生。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重点赏析韩麦尔的形象。思路顺着学生的问题而下,从而追溯到“法兰西语言是最”对这几个句子读出语气来。进而谈及“法兰西万岁”,问“这几个字是说出来的还是写出来的”?为什么不说出来?表达了人物什么感情?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这种感情?接着出示课件文字讲述写作背景。教师小结文章主旨,生齐读最后一段烘托渲染气氛。五 思路再转。至 1931 年的中国在日本铁蹄践踏下文化语言的被践踏强掳,出示课件,文字露营之歌,学生齐读,教师小结,语言是民族之根,习近平讲话,等等。学生谈谈收获,

5、再反复齐读“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六 结束。观感;总体看来,这节课的前四个环节都非常精致,师生互动很热烈,问题环环相扣,逻辑紧密而有序,尤其是注重了学生诵读指导和训练,除了对人物语言品析之外还重视了品读。大的两个问题抛出后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细致的深入文本,小问题之间螺旋式上升,问从文中来,答从文中出,答后有总结,课堂有效并有艺术性。不足之处在于第五个环节,结尾处里啰嗦,所引用的材料拓展出去的远离了文本,并且用时达十几分钟,有狗尾续貂之嫌。从而显示了,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前面太紧、仓促,后面剩余时间过多而内容肤浅,以至于没法打发剩余的十分钟,只好临时找材料补充,只好反复让学生读无意义的课件

6、文字,现时组织语言又导致言不及义的后果。这也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预习的过于充分,课堂节奏就把握不好了。这就好比在相同时间内“喝稀粥之于啃骨头”,太顺溜了时间就剩余了,但也失去了啃骨头的趣味和香味。三 喂 出来由于对此课文不熟悉,只能记下课堂思路,一 导入 用汉字英雄的方式 听写词语。二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书写,写完对手间交换检查错误,反馈检测,把词语连读两遍。二 引出课题 ,学生读一读课题,怎么读这个题目,联系课文读出语气。问题 1、让什么出来?2、文中用什么故事展开情节的?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4、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洞5、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洞 6、哪一段描写了这个洞

7、,怎么读这一段?7、朗读 5256 段,这个洞真的慷慨吗?8、闭上眼睛,听洞漏了是什么声音?你联想到了什么?播放录音。9、作者将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10、星新一小说的特点(课件)11、围绕这个洞有哪些人出来?12、这些人中哪个人表演做充分?给你什么印象?感受?13、针对学生发言,继续点播追问分析。教授、商人、村里人。14、洞里填的是什么?15、看图片,你最想呼唤什么出来?16、结尾全体起立,齐声呼喊喂,出来。观感: 这节课的设计很有创新,表现在:一,开课和结束首尾圆合,恰当用课文标题朗读,新颖而自然。二、教师个人素质非同一般,教态自然,有朝气,教学有机智,反应敏捷。教学语言纯净而贴切,尤其

8、是点拨、过渡语中肯,有语文特质。三、教师能及时对学生发言总结评价,用语灵活,切中肯綮。四、过程中有时太过重视朗诵,有的自然段不适合诵读,反复读,为读而读不合适。四 孔乙己 这是一节平稳无奇的课,课堂前半部分是走在语文之路上,后半部分则偏离语文轨道,走在思想政治课的轨道的边缘,这也是观摩老师的同感。过程如下:一 导入课题 1、开门见山,导入课题2、同学看课题孔乙己 思考:你想知道什么?3、鲁迅为什么要写 孔乙己呢?4、介绍作者写作缘由,明确学习任务。二、速读课文 明确任务:1、找出相关语段,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从 _句中,读出一个_的孔乙己。”2、师生互动,就相关语句讨论孔乙己形象。并及时就学

9、生指出的描写细节深入分析写作之妙。运用替换删减之法品味用词之妙。3、教师小结:孔乙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别人眼中只是笑料,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学生议论,教师出示课件文字“孔乙己一到店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4、学生个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读出语气。5、这些话写出了孔乙己什么?众人什么态度?6、文中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写了众人对孔乙己的嘲弄?教师出示课件,师生分析。7、教师问题孔乙己最大的痛苦是什么?这群人怎么这样的_.学生填出空白。8、他们仅仅对孔乙己这样说吗?他们对旁人又会怎么样?9、出示课件文字:鲁迅猫鼠狗暴君的臣民娜拉出走之后做过渡。10、教师小结:看客。学生齐读倒数第二段

10、。“有一天 谁晓得”,男女分读。11、教师问题;从这段话中,你发现了掌柜什么?除了掌柜还有谁?12、教师小结:人情之冷漠是怎样让人心痛,现实生活中有没有?13、学生举例:小悦悦14、教师出示图片文字:姜健民事件。问:你若在此情此景中会是一个冷漠的人么?15、教师小结:教育学生不做无情冷漠之人,升高政治意义。16、教师问题:孔乙己的悲剧仅仅是社会的悲剧吗?17、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追问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议论18、这样好吃懒做、不负责任的孔乙己这今天能过上幸福生活吗?能考上大学吗?生答19、教师小结:孔乙己可悲可叹,我们要用努力撑起一片天空。鲁迅评价孔乙己怒其不争,哀其不幸。20、教师最后出示视频文

11、字:连播出三个文字图片,提升小说主旨意义。21、结束课堂 观感:1、有些课件无意义与课文关联不大。尤其是后面运用的事例和引用的文字不甚恰当。这样不仅不能给课堂增色,反而因扣题不严密材料使用拉杂使课堂主线黯然失色,喧宾夺主。2、这篇小说的主题归纳显而易明,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自然归结水到渠成,而教师特意设置的拓展延伸,致使课堂人为拔高小说的政治意义,强硬附加给语文课堂的思想教育功能,削弱了语文原本的文学味、语文的文化味和语文的文字审美,而渐露出说教的政治课味道。从 1420 这些环节的设置可见一斑。如此选择教学内容必定跑偏课堂正轨,因而结局引来争议连连。五 最后一片叶子过程如下一 导入 1、现代汉

12、语新词语 “北漂”,引出当时华盛顿的漂流一族,引出课题。2、课件出示目标引领: = 小人物间真实感情 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二 初读 体味故事中的人情美(出示三个问题)1、这是一片_叶子。(补充短语)2、乔安西为什么关注窗外的这片叶子?结合人物处境分析。3、贝尔曼为什么要画这片叶子?结合其人生分析。三、品读、体会用语之妙1、学生老师分别就以上三个问题交流意见,讨论,教师在处理过程中随时将三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细化,逐渐深入到文章字里行间,深入到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之处,随时点拨评价,即时朗读语段,读出语气感情,不同人物的语气不同,分别读到位。2、议一议,说一说,分析深入到人物性格。3、教师问题,

1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贝尔曼?学生交流,教师小结4、贝尔曼画这片叶子的意义何在?四、析读 品味情节安排之巧妙 可见文字 (要求)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要求:1 依据课文 2 注意运用细节描写1、当堂写作片段,学生交流成果。2、教师问题,把大家的这段话加进课文中好不好?为什么?3、教师引出“欧亨利式结尾”,讲析其妙处。 结束。观感:这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语文课,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最大亮点是学生参与广度深度是其他课无法相比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多,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水乳交融,师生交流互动异常精彩,分不出是谁在主导课堂。更为秒的是不见教师教案预设痕迹,学生生成营造

14、的思维火花却时时闪亮在课堂。叹为观止的更是这班学生的语言表达功夫怎一个“好”字了得!现场的想象小作文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赢得观课老师掌声不断。这节课从设计层面看并无特异高明之处,问题和处理方式都十分家常,但就是这一个一线老师生动地诠释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当然不足之处也存在:1、教师语言表达普通话不标准,口齿不清,语调单一。2、教师着装和形象不适合讲堂,教态不够大方得体,有些忸怩作态。因而就有众多观课教师认为: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学生成就了课堂,成就了老师。试想,如果换一个班级的学生会有怎样的效果?然而,如果就这个设计让你来上一节课,又会有怎样的效果?课堂真是一个奇妙之所在,操控者技术高超

15、本领高强,学生语文基础好表达能力爽,才会成就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六 故乡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说到故乡,你想到哪些词语?学生简单说出几个词语后,教师顺入课题。2、谁来回忆鲁迅先生? 学生简介鲁迅及其作品。3、课件出示文中八个词语,个读,齐读。二、快速阅读课文(3 分钟),问题你读到了一个_的故乡?1、初读课文知内容。学生议说,我读到了一个_ 的故乡。用文中语句来印证。2、面对这样的故乡,我有怎样的感受?- 我是否高兴起来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学生思考,交流。三、再现情景扮角色。1、细读 55-61 段,小组内分角色,再现“我”和闰土相见的情景。教师采访扮演者,问题“迅哥”为什么张大嘴巴?你为什么叫他“老爷”?2、再读 5960 段,体会闰土的心情。四、咬文嚼字读人物。品读“他站住了,-老爷。1、教师点拨,生分析闰土心理。“欢喜”“动嘴唇”“终于”“老爷”2、齐读这一段3、是什么堵住了闰土的嘴?他还说了什么话?省略号什么意思?言外之意?4、学生齐读 71 段,这一段体现了闰土什么心理?加上一个 “唉”字,怎么样读?5、品读下列文段“下了雪- 两个脚”,这些省略号与闰土与话的省略号有什么不同?6、活波可爱的闰土怎么就变成一个木偶人了呢?7、课件出示文章写作背景。学生读。8、文中还有一个人的变化对我的打击很大?是谁?品读“我愕然了- 站着” ,分析杨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