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298558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海岩及其作品浅谈对“文如其人”的认识对于“文如其人”这个常谈常新的命题,至今仍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议,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问神中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言传心声,言表书画,所以通过一个人的书画文章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就有学者在作家的性情与文学风格之间划上了等号。“文如其人”也就因此而有了现实的依据。不管是中国古代的“文如其人”,还是法国布封所说的“风格就是人本身”都说明了人格即是风格。而所谓的风格是指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征。这些总体特征在许多情况下都会若隐若现

2、地向读者阐释作家本身的各方面特征。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文如其人”也存在着片面性。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著名作家海岩及其作品的分析,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谈谈我对“文如其人”的看法。一“文如其人”的合理性海岩,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小说、散文以及剧本创作,是一个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的笔下诞生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便衣警察,一场风华雪月的事,那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深牢大狱,玉观音等等优秀作品。从这些小说作品的题材背景来看,他的小说大多数是以警察的身份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爱恨情仇的故事。如果偶尔一两篇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当数量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时,我们不禁要把问题抛向:海岩对于警察是不是有着

3、一份解不清,理还乱的情感?为什么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无时无刻的看到警察的身影?于是,当他讲到曾经的自己也是一名警察的时候,我们便不再疑惑。他对于警察的热爱也由此可以得到证实。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说“文如其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后来,当他把小说改拍为剧本,将文学文化通过媒体的形式推向范围更广的受众群体时,便掀起了一场炙手可热的“海岩热”。人们对他的争议也由此变得更加白热化了。有人说,他把文学拍成电视剧,将高雅的艺术变得通俗,这是对于文学的“侮辱”和“诋毁”。也有人说他将文学通过更为大众吸引的方式来将文学普及,这对于文学来说是有功而无过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觉得与其说他懂得如何

4、迎合大众,更不如说他是一位有才华有智慧的商人。因为他知道,小说即使再好,它的受众也远远及不上媒体的受众,这不仅仅是因为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更是因为他知道现在的社会,包括在不就得未来将会越来越注重媒体的发展。而他真正的身份是锦江国际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国际集团北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中国国家酒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名誉教授,北京黄花梨博物馆董事长。由此看来,既是商人,那就必定有着商业意识,那这样也是情在理之

5、中。虽然在后来的采访中他曾经说过:自己花了十分之九的时间去写作,但是写作所得到的收益是他所有收益的十分之一也不到。而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这十分之一,那有怎么有剩下的十分之久呢?所以在他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使只接受过四年的小学教育,只要知道应该如何吸引别人的目光,将自己的有点无限的放大,从而让别人尽可能地忽略掉自己的缺点,那么就已经可以算成功的了。而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作品有很多,但是大多数作品读来都会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好像每部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尾的。他的小说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真正的爱情总是凄美短暂,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因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也对他们产生

6、心理共鸣。他总是把主人公真正的或唯美的爱情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不管人物的经历怎样,最后都会走向死亡。这样一来,一方面死的意识和结局强化了爱的伟大和我们每一个人对爱的追求,另一方面,爱又强化了我们的死亡意识。死亡与生存,痛苦与幸福,困惑与执着等等,正是编织着人类爱情的经纬。就如拿什么来这就你,我的爱人中,罗晶晶和龙小羽;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的吕月月和潘小伟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没有完美的结局。他笔下的龙小羽,潘小伟等人,虽然干了坏事,却似乎又让人很难恨起来,正如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缺点必定包含了一个人的优点,而一个人的优点也必定存在着一个人的缺点”,这就是海岩所需要的“人格分裂”,但也正是这些人物的不

7、同的生活面,才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很多时候,好与坏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无形中引发读者的思考,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不知道哪一天,我会因为哪件事就变成了天理不容的坏人?当龙小羽杀了祝四萍,他为什么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所有的人,我没有杀人!似乎是那样的理所当然。或许,当他说出“没有杀人”的时候,他理解的却是“我没有错”。的确,龙小羽又何错之有?所有认识他的人,包括四萍的母亲都在夸奖他的为人。他懂得知恩图报,他会为爱不顾一切,四萍逼迫他在先,不管是为了报答董事长,还是为了保护罗晶晶,他都会选择那样做。或许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讲,他也是受害者,他也有害怕回到从前的生活的懦弱。如果换成是我,我又会怎样做呢?我

8、的处理也未必比他的好。可是我始终都在想,龙小羽在知道对他的死刑宣判之后,为什么可以那么从容淡定?现在,似乎懂了,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海岩的影子。他在告诉我们,他害怕被生活所迫,所以,他竭尽全力去好好的生活,而不管结局怎么样,他都是淡定从容地面对。而生活的本来面目,在他眼里也早已经一清二楚了。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海岩。其次,就是说他的小说都是以悲剧性的结局呈献给大家,多少都与作家婚姻的不完美有关系吧!而在这种种事情发生之后,作家海岩有了更加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于是也就成了一个清心寡欲,不抽烟,不喝酒,不爱结交朋友,也不爱旅游的人。而这又导致对于此类文章的独特爱好,于是普遍意义上的“恶性循环”也就

9、由此产生。或许,不能说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才写这类型的小说,而真正意义上的原因是作家本身就是,或是因为生活而已经成为了喜欢那种类型题材的人。由此可见,只有海岩从一开始就从未拿起那支文学之笔,否则“海岩热”必定是一个必然。二,文如其人的不合理性 世界万物我们都不能普遍的一概而论,而“文如其文”亦是如此。倘若在作家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固然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影子。可是,如果作家想要刻意影藏的话,也是可以无懈可击的。海岩在小说中借助于理想化的主人公来表现现实生活之理想性可能,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主人公大多被塑造成不畏艰辛困苦,坚守理想。过于完美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他的作品就给读者一种过于浪漫和理想,不切实际的感觉。正是因为这样,许多读者并不喜欢他,认为他的本人就是这样过于虚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海岩正是对生活,对人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认识,于是通过美好人物的塑造来间接地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而造成误解原因,我想除了对于文本的断章取义之外,还有就是文学艺术本身的超越性。因为文学不仅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直指生活的本质,使心灵得到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