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293152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潍坊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根据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 年)精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字2015132号)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现状一、卫生资源状况。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已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648家,其中医院15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337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61家;卫生人员8.1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4

2、万人;床位4.9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5.29张、执业(助理)医师2.53人、注册护士2.69人。我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总建筑面积467.4万平方米,共拥有万元以上设备约3.27万台,总价值58.85亿元。二、卫生服务状况。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年诊疗5816万人次,出院病人151.7万人,病床使用率74.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3天。传染病实现有效控制,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77.94/10万,处于全省、全国较低水平,实现无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目标。在全国率先启动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我市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其中中医类

3、4个;全国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单位3个,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8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29个,建设有市级重点学科45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70个。实施“国医堂”等“三堂一室”建设工程,建成“三堂一室”134处。临床用血全部来自于无偿献血,成份输血率达99%以上。三、居民健康状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5岁,比全省人均期望寿命高0.5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3.11、7.27/10万、3.95,主要健康指标居全省前列。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2015年,我市每千人口

4、床位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是,由于我市人口多、基数大,经济发展迅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我市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尤其是高端高质卫生资源明显不足,特别是大中型综合医院和高水平专科医院数量少、档次低。中医资源相对不足,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医生中,高级职称人员偏少,高职低聘、排队待聘现象普遍;注册护士缺乏,医护比仅为1:1.06,总体比例偏低。2015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仅为0.6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人),村医执业(助理)医师占比小,年龄老化,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二、服务体系管理不够协调。服务体系碎

5、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并未呈现。医疗系统多部门监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部分需要协同的工作也推进缓慢。公立医院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内涵建设不到位,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三、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急性传染病仍呈高发、频发势头,新发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与此同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

6、重性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因素;环境污染、职业危害、营养失衡、意外伤害等呈上升趋势,防治任务异常艰巨。疾病控制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专业防治机构人才不足,疾控机构现有编制人员1.11人/万人口,卫生计生监督人员0.3人/万人口,与国家配备要求有较大差距。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疾控机构实验室装备与国家标准相差较大,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卫生监测服务能力明显不足。第三节 形势与挑战一、“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健康中国”概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将“健康中国”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未来几年,

7、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也必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结构调整提高服务效率,加大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改革力度,补“短板”,增加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以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效能,让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二、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突显。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60元,消费潜力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已经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医疗服务需求发展空间巨大。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0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23%以上。中小城镇快速发展,预计

8、到2020年,将约有90万进城农业人口落户城镇。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市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日趋多样化,已不仅仅局限于“看病”、“治病”范畴,还包括了休闲健身、疾病预防、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康复医疗、居民健康保健等多个方面,居民的健康消费支出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三、互联网+健康医疗应用将更加普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在逐步转变。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大数据平台等创新载体纷纷建立,线上门诊预约、在线病程诊断、远程监控老年人生活等数字化医疗也在逐步实现。健身、诊断、监护、处方、治疗等与健康医疗相

9、关的方面,都将会进入一个智能化健康服务的时代,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新的机遇。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潍坊作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2010年以来,历经“探索-试点-深化”三个阶段,在创新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三医联动的要素配套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试点和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三三三”模式,重点难点逐步突破,社会办医服务量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6年年初第三方评价结果显示,群众综合满意度达到了96.68%。第二章 目标

10、和原则第一节 目标到 2020 年,全市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合理、配置均衡,供给层次多元,服务保障有力,人才队伍齐全,医学科技领先,“潍坊健康城”初具规模,建立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 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对基本、基层、基础卫生资源的责任,优先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办医快速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坚持以人为本,健康导向。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

11、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能级,强化内涵发展,完善薄弱环节,提高利用效率,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功能及布局。三、坚持系统整合,统筹协调。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四、坚持分类布局,提升能级。充分考虑我市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推进卫生资源管理和技术创新,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级。第三章 总体布局不同属地层级实行资源梯度配置。市级及

12、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一是加强“龙头”医院的带动作用。有能力的市级医院着重提升服务能级,致力于建成高水平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技术、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发挥其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二是增强市县级医院的竞争力。市县级医院要适当控制床位规模,优化发展模式,着力提升诊疗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内涵发展。选择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整体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医疗机构,设置市级综合性医疗中心。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对口支援、建立医联体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分级诊疗,注重人才建设,重点加强全科医生培

13、养和基层网底建设。四是提升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主要是通过补足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完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疾控机构实验室装备,落实工作经费,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卫生任务需求。五是鼓励社会办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提高社会办医在全市卫生资源配置比例,引导社会办医向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方向发展。第一节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县办医院、市办医院、省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

14、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为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属地层级的不同,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划分为县办、市办两类。第二节 床位配置一、全市床位配置标准。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调控床位的过快增长。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1张,其中,医院4.9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3.4张,其中省办医院0.15张,市办医院0.95张,县办医院床位数为2.3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表1 2

15、020年床位配置主要指标主 要 指 标2020年目标2015年现状指标性质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15.29指导性医院(张)4.93.98指导性公立医院(张)3.43.29指导性 省办医院0.150.13指导性市办医院0.950.79指导性县办医院2.32.37指导性社会办医院1.50.69指导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1.21.31指导性注:县办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举办。二、 各县(市、区)床位配置标准。根据各县(市、区)现有卫生资源和经济、社会、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实际状况,考虑各地资源差异,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各县(市、区)在建及规划建设项目情况,按照优化发展、平稳发展、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等策略制定各县市区床位配置标准(详见表2)。省办、市办医疗机构比较集中的奎文区、潍城区采取优化发展策略,扩充优质卫生资源,提高行业影响力。昌乐县、青州市的千人口床位数接近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采取平稳发展的策略,着重加强内涵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能。诸城市、安丘市、寿光市、临朐县的千人口床位数居全市中等水平,采取促进发展策略,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加快发展速度。高密市、寒亭区、坊子区、昌邑市的千人口床位数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采取加快发展策略,鼓励其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保障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各县(市、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强基层的基础上,参考全市指标研究制定本县市区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