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288046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中学学期电教中心工作计划本着“以现代化教育媒体为手段,以服务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学校的实际工作情况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本学期的工作计划,结合我校的设备条件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以多媒体的使用为主,充分发挥现有电教软件、硬件的作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水平,制定如下工作计划。一、加强电教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1做好电教设备的“配、管、用”工作目前学校各教室、处室、办公室和电子备课室的电教设备已经配备好,本学期的任务是做好管理及使用登记工作。管理主要包括认真执行有关电教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并做好维修记

2、录。为每个电教设备编号,方便查询管理,做好老师的电教设备借还登记,整理软、硬件资源,健全管理制度,使软、硬件不流失、不损坏。每周让老师反馈电教设备的基本使用情况,对于要维修的设备做好记录,在一周内解决问题,恢复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用” 主要是指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鼓励老师充分利用电教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养成使用完成后填写记录本的习惯。2、管理好,严格执行学校电教管理制度。既要提高使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又要保证设备的完好,并做好微机室、远程计算机教室的卫生、安全工作。二、完善、维护学校网络和班班通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班班通设备和校内办公系统的管理和使用,完善学校校园网络和办公平台的职能,通

3、过校园网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呈现我校的风貌,及时发布我校的最新情况,让外界通过网站达到对我校的一个初步认识,使其成为我校对外的一个窗口。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搭建信息化平台。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熟虑的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恰恰是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师当中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研讨活动要在教师这个群体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提高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其所教学科的整合能力,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学习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

4、知识技能。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各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教学的能力。制定培训计划,对全校教师进行计算机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维护常识,提高老师使用计算机的效率,人人参与到电脑日常维护工作中,减少维修次数,提高电脑使用率。并使其具备良好的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2.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

5、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3.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4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

6、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增强电教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学校内的电教资源传递给各位老师,让每位老师了解学校的资源进而能利用这些资源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得到较好的教学成果。四、强化校本培训在做好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校本培训的工作:1、对老师使用电脑水平进行培训,提高老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2、在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兴趣和能力的培养;3、成立学校电脑兴趣小组,夯实基础,提高电脑及信息技术使用水平。五、加强常规工作的管理1、“二好一确保”。订好

7、初期的工作计划,做好电教软、硬件的整理、检查和维修工作,确保教学的正常使用。2、每天对电教使用情况进行周登记,提高电教使用率。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力争做到学校98 %的教师、100%的学科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五、具体工作安排1、制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电教工作计划2、排查电教设备的安全隐患,统计教师电教使用情况。3、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学习电教知识。4、排查电教设备的安全隐患,统计教师电教使用情况。5、整理校电教档案、资料。6、撰写本期电教工作总结。一、指导思想围绕学校工作计划,积极配合县教育局电教中心的主要工作,贯彻应用引领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有序、有目的地开展电教

8、工作。积极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继续推进学校特色网络应用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校园网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电教工作管理水平,加大电教设备和资源推广应用工作,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特制定如下计划。二、主要工作1、做好电教器材的管理,包括设备的登记、发放、维护,每个环节要有记录。2、做好学校信号铃声的及时调整,做好广播线路的维护。3、做好微机室的管理工作。要求每个机房管理员能够维护好自己负责的机房,保证微机室的安全和卫生,尽量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做好微机室使用记录。4、要求所有实验室老师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配合上课老师上好实验课。做好实验室

9、和实验器材使用记录。平时管理好实验仪器。做好安全和卫生工作。5、所有图书阅览室老师要根据师生需要做好图书的借阅工作,要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和安全。6、做好班级多媒体的维护工作。7、维护好学校的网站和网络。8、做好影音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9、做好其它电教工作以及学校临时安排的事情。加强电教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附.行事历:一周校园广播系统的装调试、学生机房的整理维护、电教设备的发放、制定部门和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二周校园网络维护三周培训班级电教员四周教室多媒体使用情况检查五周实验室安全、使用情况检查六周图书馆使用情况检查七周抽查学生电教员多媒体设备掌握状况八周电教设备集中维护维修九周校园网络维护十周

10、学生机房集中维修维护十一周做好期中考试录分、统计工作十二周召开电教中心全体人员半学期总结会,总结上半学期教学教育问题十三周教育现代化资料整理十四周教育现代化各种软硬件配置情况汇总十五周网络维护、机房维护十六周实验室安全检查十七周图书室安全检查十八周电教设备排查检修十九周广播系统排查检修二十周召开电教中心全体人员会议,总结一学期工作二十一周以后做好期末考试的录分、统计工作,收齐各部门办公电脑、打印机,集中修理损坏的电教设备坚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

11、坚实的基础。一、大概情况本学年我校的电教工作根据电教中心92号文的具体要求及各级领导的精神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去年我校在教育局领导的帮助下,在完成了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县的工作,目前学校各功能教室的电教设备已基本配备均衡,各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已经基本配备齐全。音乐组、语文组的音响设备也已经全部配全。二、争取达到的目标: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提高广大教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2、做好电教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电教软件、硬件的作用。3、建立健全教育现代化设备电子台账4、建立健全教育现代化设备使用记录,

12、以备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考核。5、加大对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做好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教学的使用培训,使全体老师都熟练掌握这项基本技能。三、采取措施1:组织老师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论文竞赛、课件制作比赛2: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行的有关论文竞赛。3:对所有老师进行 ppt运用知识的考核,选取前十名进行奖励4:对班级多媒体的运用进行比赛,选取前五名进行奖励。四:具体时间安排:1:3月份,参加县教育局电教中心有关会议,领取新学年工作手册,班级多媒体使用培训。2:4月份,根据工作手册安排,组织老师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论文竞赛、课件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行的有关论文竞赛。3:5月份,ppt课件制作竞赛4:6月份,班级多媒体使用比赛5:7月份,收缴、登记各种电化教学设备。6:9月份,发放电教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