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252727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研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图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体系与典型实践作者: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赵春明摘要:在创新发展上,目前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关注多,而对随后阶段的产业发展关注少。通过创新初次形成的产业,如何以创新方式持续发展?对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型“技术-产品”矩阵、11种发展模式以及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内在系统、刻画工具及其分析方法,然后运用这些理论方法和工具,对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四种产业创新发展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具体分析。关键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技术-产品”矩阵,公司在创新发展上,目前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关注多,而对随后阶段的产业发展关注少。现实中,很多企业曾进入过或当前正走在这

2、个阶段,但多是一代技术、一个产品,走大的、走长的、走开的寥寥无几。事实上,在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技术走开了是“技术布局”,业务走开了是“商业模式”,二者编织好了是“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型是“技术-产品”矩阵,虽然传统发展模型“产品-市场”矩阵仍然起作用,但只是第二位的。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认为,仍以“产品-市场”矩阵为根本发展思路“产品研发阶段结束、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之后,即转入产品-市场思路下的常规运营过程”,是导致当前很多企业产业创新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一、产业创新发展的11种模式创新发展方式下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必须思考技术、产品以及二者的关系(赵春明

3、,2016。这是常识,问题是:如何思考才能深入下去,进而打开理论和实践的空间?技术发展、产品发展及其关系模式提升,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三大力量或着力空间,三者的有机整体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或基本原理。技术发展有4种方式:持续使用已 二、产业创新发展系统:表达与分析 作为示例,图2表达的是A公司15年产业创新发展过程(参见附文2。可见通过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图这一工具,可以将复杂的文字描述显化为一张简单图形,一览无余,易于把握。当然,体系图不只用来呈现,更是为了分析和推演,最终帮助发现产业创新发展的改进机会。 (二发展阶段划分与模式识别“体系”是“做法”的反映,“模式”是“体系”的概括,通过识别

4、出体系中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可以在发展理论框架的整体参照下更本质、更全局性的认识实践做法。分析发展模式,首先需要正确划分发展阶段,否则模式分析就会出现严重偏差。以图2为例,若以15年为一个完整发展阶段看,技术和产品都是既有升级又有新增,因此属于“n+-n+”模式。模式反映了创新发展的强度,是企业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如果说属于“n+-n+”模式,则该企业在各个阶段都应有很高的创新强度,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A 公司前面的4、5年创新力度并不大,后面的3、4年则根本就没有创新发展可言。实际上,如果把企业的全部存在时间作为一个阶段进行观察,则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都可能属于“n+-n+”模式,似乎都很

5、高级;但如果以更短的时间间隔看,则情况完全不同。在该示例中,如果将其时段作为5个阶段分别进行观察,则分别呈现为五种不同的模式:1+-1+、1+-n+、n+-1+、n+-n+和1-1,参见图2。前四种模式依次高级化,后一种模式最低级,而这与当时的实践情况则非常吻合。从图2中可看到,尽管第四阶段的发展模式很高级,但第五阶段却在没有任何模式过渡的情况下,陡然降低为最低级的“1-1”模式。这表明,创新发展不能慢,更不能停,高级模式与低级模式不过一墙之隔。无论当前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中含有多少条技术线和产品线,只要在技术和产品上没有创新成果出现,就意味着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上处于最低级状态。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展

6、模式的表达上,“n”不代表多,“1”也不代表少,而是分别代表增加技术线(或产品线和不增加技术线(或产品线,因此无论当前有多少条技术线(或产品线,如果后面不再增加,就都属于“1-1”或“1+-1+”模式。比起传统发展方式,创新“积累”所形成的市场垄断地位,短时间内可以更高,但持久性更低,一旦有新的技术产品出现,正处于“1-1”发展状态下的企业,都可能受到致命的攻击。如何确定发展阶段的时间间隔?企业自己说了不算,应根据所在行业的平均创新速度而定。比如,1824个月是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所以相应行业就要以1824个月或更短的时长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否则,创新速度太慢,即使成果出来了,也不再具有商业价值

7、。那些在更长时段内才具有相应发展模式的企业,其创新强度和创新发展水平必然很低,产业必然缺乏技术竞争力。(三产研结合:发展模式的关键质量因素结合键代表的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即实践中所说的产研结合问题。由于A公司自身的管理原因,导致至少有三处应有的产研结合没有实现,依次是:07年的T1-4成果没有用到P1升级上;09年的T1-5成果没有用到P2-3升级上;10年的T2-3成果没有用到P2升级上。其影响结果很严重,直接导致A公司的加注泵和特种车辆产品出现较大经营下滑。每项技术成果都用到当期的所有产品中,或者说每个产品都用上当前所有创新技术,是产研结合的理想状态。在该标准下,可以同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率最

8、大化和产品竞争力最大化。但实践往往离这个标准非常远,在我国企业中,A公司算做得好的,有很多公司几乎都是一条技术线只对一条产品线。应有而未能实现的结合键,如缺失严重,就会导致产业利润不足以弥补研发投入,从而“科研贡献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创新发展方式得不到支撑靠一味的投入,创新发展只会走走停停,似是而非。产研能否高效结合,涉及两方面问题。首先,公司所发展的技术类型和产品种类,在客观上是否具有内在的结合需要。这是个决策问题。很多公司受市场机会驱使,加之缺乏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远谋,决策时很少注重、甚至考虑这个因素。其次,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能否适应,应有的结合能否实现。这是个执行问题。A 公司仅依

9、靠组织体制的调整,且根本上是依靠行政管理手段解决产研结合问题,随着产业体系日趋复杂,最终不仅不能解决、反而还加重了问题。很多集团公司也多是类似情形,推行板块化管理,结合键只在板块内有。即便像转制科研院所这样的主体,这些年来也一直未能解决子公司和院部技术主体之间的结合问题。有多少结合键在丢失,就意味着有多少潜在的创新发展在损失。除结合键外,技术线和产品线的多少、技术线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技术布局、产品线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业务(商业模式,都是衡量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状态与水平的质量因素。在分散发展的体系下,这些工作很容易缺失,因此必须要有一级主体切实的承担起来。在创新发展方式下,集团公司或企业总部不能再

10、像当前这样,以职能性甚至行政性功能为主,必须要有而且要升级和强化业务功能,着重做好三件事:抓(技术布局、抓(商业模式、抓(产研结合。心中要有模式、有体系、有产业创新发展的“地图”,靠体制、机制和运行制度常态化的抓,不能仅靠领导、靠阵发性的强攻。(赵春明,2015三、几种典型实践及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一典型实践1:“单线结合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在创新发展上,一条技术线只与一条产品线发生产研结合关系,并通过技术升级(1代、2代技术等,不断升级产品(1代、2代产品等,以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这种“单线结合型”的实践做法属于“1+-1+”模式,参见图3(a。“1+-1+”模式是我国多数创新发展企业很想采

11、取的一类做法,尤其在认为产业生命周期长、有长远发展前景时更是如此。但由于产研循环体系尚缺乏有效建立等原因,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速度很慢、甚至根本没有,结果多数退化成了其它模式,“1+-1+”模式只成了设想。图3(b给出的几种情形,实践中很普遍: 1技术与产品第一次结合后(初次形成产业,最初几年一直没再出现技术成果,产品也一直没能升级,只持续经营着最初创新产品,该阶段(图3(b中第一、二阶段产业发展模式实为“1-1”模式,而非“1+-1+”模式;2之后几年中(图3(b中第三阶段,企业虽然有了新一代的技术成果出现,但转化太慢,没能在该阶段实现相应的产品升级,这是创新发展模式中的一种问题模式(1+-1

12、;3在此期间,由于一直没有产品升级,产品中源于创新技术的竞争力逐渐降低,以至于需要主要依靠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常规运营发展手段来维持生存,此时(图3(b中第四阶段,已不再是创新发展了,只是常规发展而已;4很久以后(图3(b中第五阶段,之前(第三阶段形成的技术成果得以运用到产品升级上,开发出了新一代产品,但该技术成果已经落后(此时市场上已普遍为第五代技术,对竞争力的贡献很弱,从做法上看,这中情况属于创新发展模式中的另一种问题模式(1-1+;但从实际竞争力贡献看,与上一阶段一样,也不再属于创新发展。如果出现上述几种情形,往往不需要其它创新发展企业的进攻,就连传统企业都能成为其强劲对手。某研究院下属

13、的产业化公司,多年前利用院研发的钛合金技术生产高尔夫球头,试图走“1+-1+”模式。开始几年增长很快,一度达到4个多亿的年销售收入;但期间自身的技术创新一直出不来,院里的创新技术成果又无法输入(因产研结合原因,以至于这期间走的实际是“1-1”模式。同时,由于这项技术逐渐成熟,其它传统企业通过更好的服务和营销策略很快夺走了大部分市场,导致该产业公司业务在第五年出现断崖式下滑,年收入跌落一半以上。如果所在行业技术发展速度较慢,不可能几年一个创新,那么就根本不适合使用这种模式,因为即便做到位也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仍表现为低级的“1-1”模式。还以上面的企业为例,实际上作为常规性的材料技术,即使加大技术

14、研发,也很难在创新发展方式下实现高尔夫球头业务的长期发展,该业务的发展只能靠常规发展方式,靠深度经营。此外,从具体实践情况看,我国很多采取“1+-1+”模式的企业,其实际创新发展体系非常简单,只有一条技术线和一条产品线,所谓“技术单一、产品单一”。一些集团公司和综合性研究院所,虽有多条技术线和产品线,但多是一一对应关系,根本上仍属“单线结合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因此亟需不断增加技术和产品,并向多线结合模式上发展。成熟的、老的技术公司有“老本”,技术线和产品线很多,如IBM、GE、3M、ABB等,即使采取的是“1+-1+”模式(一段时期内不再增加新的技术和产品,其实际的发展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仍然很

15、强。而我国很多企业是创新发展的新手,刚刚起步,并无多少家底,长期走“1+-1+”模式会导致产业非常脆弱,极易被其它发展模式轻易打败。(二典型实践2:“单对多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去年,中航工业集团宣布将全面进军石墨烯产业,其设想是:成立中航石墨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输出技术成果,然后由陆续成立的子公司进行产业化发展,从而打造石墨烯产业集群。从原始创新技术看,这类在某单一技术线上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展出多条产品线并持续升级已有产品的“单对多型”做法,比较接近传统上所说的“技术同心圆型多元化”。该模式属于“1+-n+”模式,参见图4(a。 如果技术处于快速进步期,且现有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则走

16、“1+-n+”模式在一定阶段内可能是较好的选择。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在转方式过程中,一旦对某个重大领域有所涉猎时,极易想到这种“产业似乎无极、管理非常简省”的发展模式。但其风险在于常面临“技术供给不足”问题:由于要求同时响应多个产业的升级需要,其产研结合相较于单线结合要复杂太多,所以经常导致已有产品很难得到及时升级,很容易就走成相对低级的“1+-n”甚至“1-n”模式。例如图4(b所示: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虽有技术成果输出,但只用于形成了新产业,原有产业没能得到技术升级;而到了第四阶段,甚至没能有技术成果形成,只得利用上一阶段的技术形成新产业,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退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被专业公司各个击破,反而败给走“1+-1+”模式的企业。事实上,就算是比其高级的“n+-n+”模式也会有这方面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IBM遇到的正是这类问题。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