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249267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 政治层面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过渡。美苏两强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层面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文艺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37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两极世界的形成1背景(1)实力变化:西欧和日本衰落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2表现(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2)对峙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华约”3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欧洲: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1949年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亚洲: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

3、南战争。拉美: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处于核战争的边缘。(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注 雅尔塔体系(1)内容:打败德、日法西斯,铲除两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2)特点:以美、苏为中心,事实上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3)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 拓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二、世界多极化趋

4、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2)进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作用: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各成员国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美国帮助:1948年后,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国

5、际机遇:朝鲜战争使日本得到“特需”收入且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2)结果: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4)主张初期: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20世纪70年代: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6、的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5)影响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振兴(1)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2)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2)东欧剧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1989年,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3)苏联解体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僵化(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

7、误,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过程:1990年,苏共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记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观念有同源,政治形势不够稳,统一思想源头深。 拓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且程度不断加深;由一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变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辩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它是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联合自强,抵制美苏两极格局下霸权政策的活动。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

8、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拓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1)根本动因是世界政治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2)直接动因是各主要国家(或国际组织)对自己国家(或成员国)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辩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2.“冷战”后的形势(1)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3)表现19

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1年,发生“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2)表现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国内经济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特点: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

10、进一步发展。(4)评价:世界格局多极化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其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拓世界形势缓和的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解决或缓解;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主义思潮;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 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造成地区动荡的重要因素。 补多极化发展的特点(1)和平过渡: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产生的。(2)竞争过渡:美、日、西欧、中国、俄罗斯等多个政治力量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3)长期过渡

1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重难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史料著名教授徐蓝曾指出:“它(雅尔塔体系)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探究依据史料,概括分析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解读史料分别从建立方式、内部结构、主要内容和运作原则等方面反映了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省

12、略号前信息强调的是雅尔塔体系是通过大国协商而非战争的方式确立原则形成的;省略号后信息强调的是在雅尔塔体系内美苏两分天下,相互牵制,有力地避免了世界大战。提示制约了美苏解决争端的方式,确立“大国一致原则”,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将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系统认知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及其影响(1)内容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

13、统治地区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2)影响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雅尔塔会议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雅尔塔体系毕竟是美苏两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具有划分势力范围、共同宰制世界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最终将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全球进入“冷战”状态。(二)读图明史美苏争霸解读较量是一幅反映美苏争霸的漫画,画中的人物是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他们正在扳手腕,他们的屁股下面各自坐着对方的核弹头,左手都在准备按下核弹按钮,赫鲁晓夫已大汗淋漓,

14、而肯尼迪却镇定自若,说明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方。系统认知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占优。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同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在核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