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皆是缘课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0245052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散皆是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聚散皆是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聚散皆是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聚散皆是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聚散皆是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散皆是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散皆是缘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聚 散 皆 是 缘 送别诗的鉴赏,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送别诗的特征,秋季 或春季,清晨 或傍晚,路口、 驿站、 码头等,杨柳、 酒等,唐

2、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师:船夫。临圻(q):地名。,折柳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折柳送别,答案: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杜鹃),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折柳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美酒:,赠汪伦李白 李白

4、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唱歌送别,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

5、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6、。,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

7、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一样的,不一样的情怀,送别诗,1、抒写亲人、情人间的离别 2、抒写同僚、朋友间的离别 A、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B、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动人。 C、送友人去远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D、 送友人去远游,写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 E、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内容

8、和思想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美好的季节里,朋友将要去一座繁华的城市,和朋友愉快的分手,依依惜别中略含对朋友的向往。,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9、”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答:用“青山

10、”、“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 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手法多样 情深意长,一、直抒胸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该诗感情奔放,直抒胸臆。 用水深比喻情深,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二、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送沈子福之江

11、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该诗借景抒情,以景喻情。 (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三、借酒抒情,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酒)。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

12、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迁移练习,思考,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迁移练习,思考,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第四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借景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