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244958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规划绿 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为加快我区绿 色建筑发展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办法等法律 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我区绿色建筑发展潜力和现状(一)绿色建筑发展潜力。我区既有建筑保有量约1.3亿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增量约1000万平方米。2005年以前的既有建筑9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在达到同等室内舒适度的条件下,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

2、家的2倍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我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辐射总量为4936兆焦/平方米年6119兆焦/平方米年,是太阳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同时我区的太阳能辐射呈现直接辐射多、散射辐射少的特点,更有利于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我区的浅层地能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24亿立方米/年。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25座,处理能力81.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到2015年将达到80%,同时我区城市污水温度适宜,是一种丰富的热源。国家和自治区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标准体系逐步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制定了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绿色建筑

3、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自治区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意见(宁政发200975号)等,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初步形成。(二)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我区自2007年启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是全国第一批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省区之一。成立了专家组成的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其中部分专家荣获国家绿色建筑评审专家资格证书。2006年银川市“春满园住宅小区”获“首届绿色建筑创新奖”。2007年至2008年,银川市“塞上骄子住宅小区”、“湖畔嘉园住宅小区”分别列入国家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4、2010年“中房东城人家(一期)工程”被授予宁夏首个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二星级称号。从2010年起,在5个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12层 以下具有热水需求,具备太阳能光热利用条件的民用建筑全面推行太阳能热水应用系统,并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使用。虽然我区绿色建筑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建设及推广绿色建筑的主动意识较差,市场上真正的、高品质的绿色建筑稀缺,缺乏完善精细的技术支撑体系,技术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建 设单位和开发商积极性普遍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建筑健康快速发展。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发展沿

5、黄经济区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依托我区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地区的 政策优势,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政策配套、技术支撑、产业跟进、强化服务”的总体工作思路,完善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制和配套技术标准,健全激励约 束机制,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抓手,加大示范工程建设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和支撑能力,开发绿色建筑发展的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绿色建筑产业,构建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建筑建造和运行方式,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大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政策扶持,市场主导。发 挥政策引导作用,深入贯彻绿色建筑发展的技术和人文理念,完善政策法制,加大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多元化

6、的投融资机制和市场拉动机制,构 建适宜的绿色建筑政策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建筑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区绿色建筑科研、设计、检测、评价、运行管理水平,促进绿色建筑 应用及绿色建筑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先行。与我区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能源状况,开展绿色建筑的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广,合理控制绿色建筑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坚持完善标准,规范实施。多部门协调,推动我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标识制度体系的尽快出台,编制有关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设计标准、技术规程、实施细则和相关产品标准。通过标准制定规范实施,建立我区绿色建筑技术保

7、障体系。坚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根据我区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精细化设计,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绿色建筑适宜技术和发展规模。鼓励技术和建筑的有机集成,避免产品堆砌、技术拼凑,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共容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区绿色建筑相关产业配套发展,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区绿色建筑达到新建民用建筑总量的10%,基本建立绿色建筑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集群。5个设区城市的规划区内,总

8、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替代常规能源量占建筑总能耗的10%。在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基础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10%,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采用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节水率不低于8%。累计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110亿标砖,新型墙材产量占墙材应用总量的70%。(二)主要任务。1.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按照“普及一星、推广二星、示范三星”的要求,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在5个设区的市分期有序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区绿色建筑面积达60

9、0万m2,其中:一星级绿色建筑面积400万m2,二星级绿色建筑面积150万m2,三星级绿色建筑面积50万m2(具体任务计划见附表1)。2.建立绿色建筑发展政策体系。 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地方立法和政策措施,建立绿色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部品材料及设备的 市场准入到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监管制度,促进民用建筑的构建过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绿色生态转型。研究制定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 绿色建筑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工程项目,优先享受国家和自治区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财税优惠政策和奖励补助资金。3.建立地方绿色建筑建设标准

10、体系。在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基础上,总结贯彻实施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构建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建设标准体系。从建设指导与后评价两个方向着手,颁布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培育绿色建筑产业。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发展,形成相应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机制。在绿色建材、绿色照明、太阳能利用、建筑节能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研发、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5个7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5.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通过自我培养、外出学习与人才引进三个渠道,建立与我区绿色建筑相关的设计、咨询和科研专业

11、人才队伍,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打造核心能力。6.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载体,依托国家和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3个5个项目列入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在我区建成10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统筹协调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应同时达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与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要求。四、实施途径、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一)实施途径。1.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1)降低建筑能源负荷。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合理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设置用能调控和计量等

12、措施,降低建筑能耗。(2)可再生能源利用。在5个设区的市和10个重点县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实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热水系统的强制推广政策,进行太阳能采暖等适用技术示范。适度推广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等技术应用。合理利用工业余热和废热资源,适当采用能量回收技术。(3)提高用能效率。选用高效建筑能源系统和设备,采用变流量系统降低输配能耗,优化控制系统设备运行状态,提高系统综合用能效率。2.节约用水与水资源利用。(1)降低用水负荷需求。结合城市水环境专项规划以及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建筑水资源统筹利用方案。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对供水系统实施有效管理,减少设备和管道系统跑冒滴漏。(2)提高水资

13、源利用效率。推行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分质供水,强化梯级用水与循环用水,提高用水效率。(3)雨污水综合利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合理采用雨水和再生水回用系统,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3.节约用地与室外环境。(1) 建筑场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备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足够的抵御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 地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鼓励利用废弃或不可复耕用地,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2)节约用地。优化设计,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

14、建筑密度,住宅区规划中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合理规划用地,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3)降低环境负荷。优化设计,减少建筑污染物排放,减少热岛效应,减少建筑光污染。(4)绿化。保证居住区绿化率达到35%以 上,根据我区气候特点,优先种植本地植物,选择耐寒耐旱耐碱植物。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绿化方式,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和攀援植物,构成 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在绿化同时起到建筑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规范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避免对土壤和地下环境的损害。(5)交通。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科学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并结合

15、绿化为车辆遮荫。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加强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浆的推广使用。(2)鼓励简约建筑造型,限制装饰性构件的使用。在避免光污染、保证建筑节能的前提下,合理选用玻璃幕墙。(3)优化结构设计,鼓励采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鼓励采用工厂预制的装修材料或构件。(4)鼓励就地取材,实现建筑材料供给本土化。(5)鼓励使用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6)鼓励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推进住房全装修,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强制要求实施住房全装修。5.室内环境质量。(1)光环境。优化设计确定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采用反光板等自然光调

16、控设施,有效利用自然光。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采取照明自动控制措施,根据照度与人员存在情况控制灯具开关。(2)热环境。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控制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引起的不舒适感,通过有效自然调控措施或设置室内温湿度调控系统,满足热舒适性的要求。 (3)声环境。合理设计,减少噪声源,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降低噪声污染。(4)室内空气品质。对于适合使用自然通风的建筑,结合建筑设计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对于设集中空调的建筑,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维护用户的健康和舒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露和霉菌滋生。严格控制使用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装饰装修材料。6.绿色施工和运营管理。(1)绿色施工。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优化施工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