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36162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节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幻灯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基于DEM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几个典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介绍,9.1,9.2,9.3,第九章 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主要内容,9.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9.1.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9.1.1.1 研究进展,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可以认为起始于1969年Freeze和Harlan发表的一个具有物理基础数值模拟的水文响应模型的蓝图的文章。,后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水文模型包括SHE模型、IHDM模型、SWAT模型、THALES模型以及DTVGM模型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GIS/RS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2、,分布式水文模型也因此获得了长足发展。,9.1.1.2 几点讨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多数还存在(或很少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真实性问题。 尺度转换问题(或者模型参数的有效性问题)。 模型的检验问题。 计算时间和数据存储的问题。,9.1.2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目前,基于模块的分布式水文模拟系统的研制在国内还较为少见。在国外,USGS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MMS (Modular Modeling System)的基础上已联合欧洲等国着手开发OMS (Objective Modeling System),以JAVA为开发语言,基于Internet实现网络数据

3、共享。此外,USGS与BOR(复垦局)合作开展流域与河流系统管理计划(WARSMP),目标是发展操作性强、以数据库为中心、面向复杂的资源管理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总体上看,集成不同的水循环模型,基于模块化结构,构建面向多目标的水文模拟系统是现代水文模拟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向。,9.2 基于DEM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9.2.1 流域水文过程及其数学模拟,9.2.1.1 流域水循环过程,流域是陆地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自然集水区域。流域水循环主要包括降水、冠层截留、径流(坡面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下渗、蒸发(包括土壤蒸发、水面蒸发、植被蒸腾、潜水蒸发)等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伴随着水量的转化和

4、物质及能量的交换,同时还受到气候变化、大气降水动力学过程及流域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流域水循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流域水循环过程示意图,9.2.1.2 流域水循环的数学模拟,由于流域水循环过程极其复杂,在建立水文模型时通常对复杂水文现象进行抽象和概化。目前,水文模型的种类繁多,按模型的性质和建模技术可分为:实体模型(如比例尺模型)、类比模型(如用电流欧姆定律类比渗流达西定律的模型)和模拟模型。其中,数学模拟模型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类水文模型。,9.2.2 基于DEM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9.2.2.1 模型的特点与分类,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物理基础

5、,能够描述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由于其分布式特点,能够与GCM(大气环流模式)嵌套,研究自然变化和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同RS和GIS相结合,能够及时地模拟出人类活动或下垫面因素的变化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一般框架,目前,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有两种建模方式:,应用数值分析来建立相邻网格单元之间的时空关系,如SHE模型等。 在每一个网格单元(或子流域)上应用传统的概念性(或系统理论)模型来推求净雨,再进行汇流演算,最后求得出口断面流量,如SWAT模型等。,9.2.2.2 模型的结构与参数,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部分:, 分布式输入模块,用

6、于处理流域空间分布信息,为水文模块提供空间输入数据和确定模型参数的信息。 单元水文模型,是坡面产汇流计算的核心部分。 河网汇流模型。有些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忽略了该部分。,在单元上采用传统的概念性模型,不改变原有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但每一个单元上水文模型的参数值随空间变化。参数值的大小根据空间信息图进行分类计算。 重新设计单元水文模型的结构与参数。尽量选择或者重新构造那些既反映空间变化,又具有物理意义,且便于计算的指标作为模型的参数。 将原有模型的参数同易于获取的空间指标(主要是通过RS影像或者DEM提取的空间指标)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一般是统计关系),从而得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

7、,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参数是一个反映流域下垫面和气象因素空间变化的数集。它的确定方法包括:,9.3 几个典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介绍,9.3.1 MIKE SHE模型,MIKE SHE是对SHE模型的发展和完善,它能够模拟水循环陆面过程中主要的水文过程包括水量、水质及沉积物输移。它能用于解决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相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典型应用包括:流域规划、供水、灌溉和排水、污染物堆放场的污染物、农业耕作的影响(包括农用化学品和化肥的使用)、土壤和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生态评价(包括沼泽区域)。,MIKE SHE的水循环及模拟示意图,MI

8、KE SHE模型的核心是描述研究区域水分运动的MIKE SHE WM模块。MIKE SHE WM模块的主结构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描述了六个水文物理过程:截留/植物蒸散发(ET)、坡面和河道径流(OC)、不饱和层(UZ)、饱和层(SZ)、融雪(SM)和蓄水层与河道间的交换。,MIKE SHE WM模块的结构图,9.3.2 TOPMODEL,TOPMODEL(TOPgraphy based hydrological MODEL)是一个以地形为基础的、基于变源面积概念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由Beven和Kirkby于1979年提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TOPMODEL与DTM(或DEM)相结合在水文领域

9、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TOPMODEL的显著特点是利用易于获取的地形信息(如地形指数 、土壤地形指数等)来描述流域产流及源面积的变化与分布,简化流域降水径流过程的模拟。模型具有结构简单、优选参数少、物理概念明确、模拟精度高、易于与GIS相结合等特点,无论在径流、泥沙、水质的模拟研究中,还是在气候、土地植被变化研究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TOPMODEL通过土壤含水量(或土壤饱和缺水量)来确定流域产流面积的大小和位置,而土壤饱和缺水量由地形指数计算得到。对于一个单元流域TOPMODEL的计算流程为:基于DEM计算地形指数,并求出每类地形指数的面积分布;根据地形指数逐类进行产流

10、计算,得到单元流域的产流量;进行单元流域的汇流计算。,TOPMODEL模型具有参数较少,模拟精度高的特点。TOPMODEL利用地形指数计算饱和缺水量,将产流计算与易于获得的地形信息建立联系,这一点对于构建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但同大多数模型类似,TOPMODEL模型并不适合所有的流域。这是因为模型的蓄满产流机制和饱和地下水稳定流的假设在一些流域并不成立。,9.3.3 SWAT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是在SWRRB(Simulater for Water Resources in Rural Basins)模型(W

11、illiams et al.,1985; Arnold et al., 1990)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长时段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它具有很强的物理基础,适用于具有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条件下的复杂大流域,并能在资料缺乏的地区建模,在加拿大和北美寒区具有广泛的应用。 SWAT属于第二类分布式水文模型,即在每一个网格单元(或子流域)上应用传统的概念性模型来推求净雨,再进行汇流演算,最后求得出口断面流量。,SWAT模型结构示意图,SWAT采用类似于HYMO(Hydrologic Modeling)模型(Williams and Hann,1973)的命令结构来控制径流和化学物质的演算。

12、通过子流域命令,进行分布式产流计算;通过汇流演算命令,模拟河网与水库的汇流过程;通过叠加命令,把实测的数据和点源数据输入到模型中同模拟值进行比较;通过输入命令,接受其他模型的输出值;通过转移命令,把某河段(或水库)的水转移到其他的河段(或水库)中,或直接用作农业灌溉。SWAT模型的命令代码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扩展。,SWAT模型在产流计算上可以采用经验方法SCS模型或者Green - Ampt下渗概念模型。流域离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子流域、山坡或网格。SWAT模型的参数大多具有物理概念,但由于参数繁多,在实际应用时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SWAT模型作为第二类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典型代表,其模型结构和运行控制方式为构造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特别是日过程模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Thank You !,ZHENGZHOU UNIVERS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