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教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232436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瓦罕走廊[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瓦罕走廊[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瓦罕走廊[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瓦罕走廊[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瓦罕走廊[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瓦罕走廊[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瓦罕走廊[教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瓦罕走廊瓦罕走廊(英语:Wakhan Corridor;波斯语:)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地理概况位置瓦罕走廊地形图1瓦罕走廊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长宽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

2、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瓦罕河由西向东流160公里后,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Qaleh-ye Niaz Beyg)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地形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 气候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2该地区是濒危动物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3相关历史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3、。早在公元前6世纪这里就曾经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的古波斯帝国(前550前330)极东部地区,公元前4世纪,来自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南亚的时候也是绕过这里到达印度西北部的。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但随后这一带

4、又被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大食国和兴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给占领,从此唐朝的疆域退出这一带。 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1963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

5、的边界进行了划分。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此边界线是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阿富汗和中国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控制,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难民问题。2居民经济瓦罕走廊地貌图5瓦罕走廊共有居民约10,600人(2003年),3西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吉尔吉斯人,东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属于游牧部落。居民多用瓦罕语。 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饭。瓦罕走廊

6、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2居民面临着贫困、缺乏粮食、医疗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3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它不但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你可想象古人在西风中,烈马嘶鸣,挥戈扬鞭,饮葡萄美酒的画面,且古代将军的豪气如虹。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长途奔袭的战例,即唐朝大将高仙芝提轻骑灭小勃律国,打通丝绸之路,仍然令后人称赞。如今,瓦罕走廊,为何引起关注? 阿富汗东北部一条多山的狭长地区。1895-1896年划定边界後,该地成为俄国突厥斯

7、坦、英属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政治缓冲地带。瓦罕河由西向东流160公里(100英里)后,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Qaleh-ye Niaz Beyg)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瓦罕走廊,也称阿富汗走廊,位于阿富汗东北部,东西走向,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最险峻高耸的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公里。 瓦罕走廊其实被牢牢夹在帕米尔高原与高耸险峻的兴都库什山之间,其东、南

8、两面地势较高,西、北较低。若将走廊一分为二,其东部地区主要生活着在阿富汗人数很少的吉尔吉斯人(瓦罕走廊是其主要栖息地),西部地区主要生活着塔吉克人(是阿富汗第二大民族,占阿人口30左右)。 上述两大民族基本都信奉伊斯兰教,属游牧部落。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那里的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实际上,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 公元627年,高僧唐玄奘从长安启程赴天竺(古印度)烂陀寺,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部大唐西域记专著,是今天的人们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古代历

9、史地理的珍贵典籍。现代印度史学家研究本国历史时,竟不得不借助大唐西域记。 著名学者冯其庸,多次进入帕米尔高原,进行考察玄奘东归的古道。冯老80高龄,坚持带领考察队到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实地勘查考证,冯老认为玄奘东归的山口在这里。冯其庸教授七次对这个山口进行实地勘查,经过对汉唐遗迹、沿途景观和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他基本确认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通道,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这跟玄奘记载的情节和地点基本吻合。明铁盖山口是帕米尔高原上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地带,向西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瓦罕走廊相连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尔高原上连接东西方丝绸之

10、路的主干道。 历史上,瓦罕走廊曾属中国管辖。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与此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抛开了两个最重要的当事国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即“缓冲地带”。 1963年11月,中阿两国通过签订边界条约,正式将两国在瓦罕走廊的边界线法律化。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

11、峰。 名副其实的“隔离带”。由于地处僻远,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尽管阿富汗长期动荡不宁,瓦罕走廊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塔利班控制着阿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主要是实力最强的塔吉克族武装)控制,它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难民问题。 中阿边境两侧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中方为塔吉克族,阿方主要为吉尔吉斯族,双方居民语言习俗都有差异。两国边界线基本沿穆斯塔格山脉分水岭蜿蜒而行,各大山口通道海拔较高,几乎均为四五千米左右,而且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另外,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都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宜人类生存。 美国总统奥巴

12、马本周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中国与阿富汗在瓦罕走廊的边境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华盛顿要为其即将扩大到10万人的部队,须寻求更多的补给线。在奥巴马首次访中国时,提及这一问题,需得到中国政府的同意。瓦罕走廊,为何引起关注?因为瓦罕走廊,是阿富汗与中国之间的唯一陆上通道,它所在的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则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从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到近期,美国要借道瓦罕走廊,以及诸多事情,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关注。瓦罕走廊,如似一盆晃晃悠悠的温水,让人们不能宁静了。(中国目前不会出兵阿富汗不久前,中国军方表态,如果联合国授权,中国将考虑派出战斗部队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我以为这

13、是对美国的一个警告。中国不能看着美国继续在中国周边制造战争与混乱,然后再军事入驻围堵中国。如果未来朝鲜、缅甸、泰国、伊朗局势出现持续性动荡,中国可能将在联合国争取主动,将军事力量投射出去,用军事存在掌控周边安全局势。 至于助美去阿富汗“反恐”,如果是政治解决为主、军事维安为辅,同时对塔利班的政治诉求予以考虑,中国军队可以考虑去参加维和。但这一切显然不可能。而参与对塔利班打击行动,须知塔利班背后站着的是伊斯兰文化,无论从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考虑,还是从国内稳定着想,挟枪带炮地到阿富汗去配合美国“反恐”,那真是吃错药了。从上可见,中国军方的表态,其实并不针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因为联合国作出授权决

14、议,则必须重新就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原则、路线、目标及政治、经济重建作出安排。但不利于美国,或不利于中、俄等“五常”任何一家利益,都不会形成决议。可以预言,阿富汗局势最终平靖之路,还是依赖于政治解决。塔利班其实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对付前苏联一手扶植起来的,现在不符合美国的利益需要,又必欲除之而后快罢了。只不过美国不撞南墙不回头,向阿富汗添兵增将,纵然取得一时之安,也无法真正熄灭塔利班组织的反抗火焰。况乎,文化不灭,精神就不灭,斗志就不会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美国希望中美G2,实际上就是要中国去当恶人,把塔利班的复仇怒火引向中国,甚至把中国置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仇恨之中。如此一来,美国反而

15、得到梦寐以求的宣扬价值观的机会;同时从东南亚到中东地区,对中国的软包围、硬堵截战略,也就自然成功了。“瓦罕走廊”的特殊地位“瓦罕走廊”东接中国新疆,北与塔吉克斯坦、南与巴基斯坦及其所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是中国与阿富汗连接的唯一通道。南北两面生态恶劣,不宜人居。一条狭窄的走廊勾连四国,战略地位十分险要。阿富汗有“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之称,处于西亚、南亚、中亚、东亚交汇处,扼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我国的新疆经阿富汗到达波斯和欧洲的。英殖民主义者、前苏联霸权主义者都为占领它付出了惨重的战争代价。“瓦罕走廊”是中国与阿富汗唯一接壤地段,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控制了中国与阿富汗未来的往来通道,间接控制了中国与中东等地区的陆上往来通道。目前,美国对中亚地区政治渗透一刻也没有停止,巴基斯坦政局动荡不安,美印全方位战略合作不断加强,伊核危机仍未找到化解途径;“瓦罕走廊”更显示出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仅从未来南亚、印度洋或非洲地区战略平衡而言,如果中国在其中持“中立”态度,美军甚至于通过对“瓦罕走廊”这条领空缝隙的控制,也基本掐断了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其它国家的空中南下航线。美国看上“瓦罕走廊”目的不明美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