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17132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节社会学导论幻灯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第一节 社会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第一节 社会,一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二西方文献中的社会 三中文文献中的社会 四社会类型 五人类社会的特点,一中国古籍中的社会,主要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P29) 有多种含义: 社的含义: 用来祭神的地方: 孝经载:“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偏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 反映农业社会的特征:社无定日-民俗以是时祭后土之神,以报岁功,名阅社会:古今类书纂要 古代的一中乡村基层组织:社之名起于古之国社、里社,故故人以乡为社:顾炎武日知录 信仰相同、志趣相投的人结成的团体 会:集会、聚会。有时也指民间团体 古籍中社会的一般含义:指民间

2、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二西方文献中的社会(1),社会学中的“社会”一词是英文中的society 1英文中的society来自拉丁文, 有伙伴的意思。西塞罗曾经用复数的societies表示人类共同体。后来的使用进一步抽象化,用society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孔德社会实际上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3斯宾塞社会是超级有机体。 4马克思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5齐美尔(George Simmel德国社会学家)是一个抽象名词是实体,它并不独立存在于一群个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交往行为之外(转引自张德胜 社会原理 P12)这个界定强调了社会的界定

3、不在于人群的大小,而在于人群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它与群体、社会体系是同义的。 6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有时候将社会看作是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形式。这个时候的社会指的是民间社会或士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人们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领域。,三中文社会学文献中的社会,来自于日本学者对西方社会学概念society的翻译。,社会是什么?,社会的涵义: 第一,是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

4、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四、社会类型(1),1、狩猎和采集社会 2、游牧社会 3、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五、人类社会的特点,1、有需要的人组成的复杂性与变动性。 2、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 在我们这个社会,鲁滨逊的生活可能吗? 3、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规范对社会行为进行调节,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人社会的主体 二社会关系社会架构的要素 三文化,一人社会的主体,1人类:何种动

5、物?(罗伯逊社会学P65-68),2、人的本质的两重性 生物性需要 生物的人是社会生物体 社会的 社会性劳动, 规范,3、人的主体性的表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以群体形式存在 人是行为选择的主体 人是生活的创造者,二社会关系社会架构的要素,1什么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不同类属的群体或不同社会位置的人(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它表现为不同类属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处于不同社会位置的人(角色)之间的关系。 这些不同类属的群体或不同社会位置的人(角色)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者比较固定的联系,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架构。,2社会关系的类型 不同类属的群体或不同社会位置的人(角色)之间稳定的

6、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下各不相同,社会关系因此可以区分成不同的类型: 1职业活动:生产关系,业缘关系 2权力角度:统治、控制、协商关系 3家庭生活:血缘、因缘关系。一般血缘关系因缘关系地缘关系 4地域关系:地缘关系 5兴趣:趣缘关系,3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表现出一种差距格局的特点 差距格局:按与自己个人关系的远近(尤指血缘)的远近形成的等差圈状格局,行动按关系决定,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见费孝通的书乡土中国。,三文化,1文化的涵义与类型,A文化是什么?,古典的定义:“文化或文明从民族志意义上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7、,道德,法律,习惯,和任何其他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习得的可行能力和习性。”(E. B. Tylor: Primitive Culture, 1871),社会学与人类学对于文化的界定,文化到底是什么?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B.文化的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性的材料所制成的特殊而固定的形态或架构,用以表达某种思想与意念,或发挥某种用途。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物质文化:产品文化 工具文化 精神文化:(

8、自然科学)科学知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科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理念文化宗教意识、艺术、意识形态等,2文化的构成(见波谱诺书P102-115),(1) 符号、意义与价值观 (2) 规范准则 (3) 物质文化,符号:任何能够有意义地表达其他事物的东西。 主要是文字与语言。,价值观 通常是充满情感的,为人们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 例:英国学生对于论文抄袭:气愤,认为违反成就准则;俄国学生:不气愤,认为反映相互帮助以及面对权威的态度 一旦被社会公认后,具有强制性 是文化的核心,规范:社会学家把对人们在特定情况下应该怎样行动、思维和感受的期待叫做规范。 最重要的规范是社会中大多数人所公认的规范。 大多

9、数规范都与社会地位和角色相联系,如母亲、男人、女人。 规范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当有所区别。规范是特殊的、具体的和受具体情况限制的。价值观是一般的,而且经常被用作判断规范的尺度。,物质文化: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称作为物质文化。,3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一个系统,它是复合了不同部分的一个综合体。 例如用一双筷子吃饭,这是东方文化,至少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一双筷子,它包含了这双筷子的物质形体、制作艺术与使用方法,以及与整个中国生活方式连带的意义。 2文化是人类创造的 3文化是共享的。一个社会的文化,为这个社会的所有的人所共享,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代,都可以享受同一文化。不同的阶级,虽

10、然有其不同的亚文化,但还是有共享的部分。,4习得性(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文化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人类个体生来对学习文化具有生物遗传的能力,但文化本身必须通过个体的学习才能到手。一般地说,只有人类个体能学习文化并创造文化,其他动物也能学习,但只有人类才能自发地产生文化,狗不能训练狗,只有人才能训练狗。 5文化具有传播性 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的基础上的。如大红的颜色,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喜庆?革命?流血?白色代表什么?在西方是表示纯洁,在中国呢,很长时间则表示哀悼。,7文化具有地域性。比如,我们说中国的南方与北方有什么不一样/东方与西方有什么不一样?,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 (中国文化)一般比较,8文化的

11、普遍性(罗伯逊社会学P85P88) 9文化的特殊性,4、主文化与副文化、反文化,主文化:社会中大多数人所遵从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的总和。 它是社会中占主导、支配地位的文化,反映社会文化的性质、面貌,制约着该社会成员的行为,决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 副文化(或者叫亚文化):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的文化。亚文化可以根据职业种类形成和发展,比如在医务部门与军事部门。它还可以反映种族之间的差异,比如在美国的黑人文化。也可以反映不同年龄群体的人的文化,如年轻人的文化。,反文化:是一种与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有根本分歧的亚文化,它有意识地否定了更大的社会的某些最重要的规范,并往往以次为

12、荣。如西方60年代的青年运动就是发文化的最好例证。还有如嬉皮士文化,直接反对美国人非常珍视的成功、勤劳、科学推理等主流价值观。 文化冲突与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依然产生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人情(1),人情的三个含义 人情法则 人情困境,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关系 (1),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 特殊主义的关系与普遍主义的关系 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关系,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face)(1),面: 从字面上看,是指人的五官眉、目、鼻、口、耳等所构成的脸。它本来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但已衍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面与脸Hsien Chi

13、n Hu的经典分析 两个含义: 面子,是指人们因社会成就(财富、才学)而拥有的声望 “脸”,是团体和或社会对一个有“道德”声望者的尊敬。面与脸不同,有面子者不一定有脸,有脸者也不一定有面子。当然也有一些人两者都有。,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报(reciprocity),报(reciprocity):马林诺夫斯基根据他在Melanesin土著社会的调查指出:报或互往性(mutuality)是该社会规范的核心 中文中报的涵义非常广泛,如回报、反应、报复、报应、惩罚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报在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比其它社会更多,更重要。认为报在中国社会中象正式的义务一样,是制度化的东西,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14、。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行为的报赏涉及到三个重要层次: 第一,所受的恩越大,报赏越厚,所谓以死为报 第二,有恩不报或有功不赏,是不合适的行为 第三,报的方式可以完全不同于施,但份量上必须一致。报指的却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换,即施报者下一次的付出总要大于受报者上次的付出,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礼(1),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它提供了一套日常生活的规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礼显然是和法律不同的,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部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