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17071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翻译概论幻灯片(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rief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英汉翻译基础知识,Overview of Translation 翻译概况,第一讲,Contents,Section 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翻译的定义) Section 2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翻译的标准) Section 3 Process of Translation(翻译的过程) Section 4 Role and Literacy of the Translator(译者的角色和素养),Section One Defi

2、nition,国内学者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 从语言学的角度界定翻译的定义,Section One Definition,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翻译的本质,Section One Definition,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技能。” 陈宏微汉英翻译基础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为翻译下的定义

3、,Section One Definition, “翻译就是用译语语篇传达原语语篇的信息,以实现原语语篇及译者的交际目的。” 李云兴英汉语篇翻译 从信息传递和目的论的角度为翻译所下的定义,Section One Definition, “翻译是语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 中国翻译词典,Section One Definition,国外学者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格。” 美国著名

4、翻译理论家 奈达(E. A. Nida) 翻译的科学探索,Section One Definition,“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英国 卡特福德(J.C.Catford)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Section One Definition, “翻译是一种语际信息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 (Wolfram Wilss),Section One Defini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原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Sec

5、tion One Definition, “作为一种过程,翻译是一种口头的或笔头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把存在于一种语言的口说的或书面的话语(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并保持原话(原文)内容基本不变。作为翻译的结果,译作是原文的类似物。” 国际译联主席安娜 利洛娃普通翻译理论概要,Section One Definition,古今中外,对翻译的定义,还有许多, 这些定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把翻译看作一门科学,认为翻译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一种机械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有规律可循。,Section One Definition,从文艺学的角度出发 把翻译看作一门艺术,认为翻译是以译者心灵感悟为基础的一

6、种再创造活动,无规律可循。 从某一视角出发 将翻译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围内,排斥了其他的可能性。,Section One Definition,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个性活动,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任何学派的理论都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一、翻译标准概说 中国翻译词典对翻译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应努力达到的目标。”,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有关翻译标准的论争,是汉唐佛经翻译时期的

7、“文”、“质”之争。 “文”派强调翻译的文采和可读性 “质”派强调翻译的质朴和忠实性 以上两派都具片面性,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年)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已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

8、修辞立诚。”子曰:“词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学者们试图提出新的说法: 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 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 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Section Two C

9、riterion of Translation,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标准-“神似”。 他认为: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而在神似。”,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钱钟书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此为原作的“投胎转世”,

10、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言之,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从中可以看出,“化境”是比“神似”更高一层的翻译标准,可以说是翻译的最高标准,是一个译者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在西方翻译史上,也有不少的理论家对翻译标准进行过各种论述, 以下简介两位理论家的观点: 1、英国学者、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 1790年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翻译必须遵循三个原则:,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1)译作应完全复

11、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作保持一致; (3)译作应当和原作一样自然流畅。 在此基础上,泰特勒进一步论述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泰特勒指出: “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往往需要偏离原作的笔调,但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因笔调而偏离思想,也不能只顾译作文笔的流畅和优雅而牺牲原作的思想和笔调。”,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2、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专家及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 1969年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为翻译下了一个定义(Section

12、One已提到)。 廖七一先生认为,这一定义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1)传达信息; (2)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格; (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4)读者反映类似。 其中“读者反映类似”就是“动态对等”(也叫“功能对等”)标准。,Section Two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也就是说: 在评价译文质量时, 不仅要比较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内容是否一致, 更重要的是必须看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否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Section Three Process of

13、Translation,翻译过程,翻译界有着不同的理解: 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校核,Section Three Process of Translation,语言分析主要包括: 对原文词汇意义(如一词多义、多词同义等)、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结构、修辞结构等)、修辞手段(如拟声、双关、头韵、排比等)和惯用法(习语)等进行的分析。 这是翻译理解活动的起点。,Section Three Process of Translation,文化背景分析主要包括: 对因语言、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不同而造成的各民族独特的表达法和逻辑思维的分析。 翻译活动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译者处理的是个别

14、词,但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要做到准确地理解,必须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分析理解。,Section Three Process of Translation,语篇类型及特征分析主要包括: 对原文题材、体裁、文体、风格乃至语篇内在的衔接、连贯等的分析。 这对于我们确定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语篇类型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与之相适应。,Section Three Process of Translation,比如: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创造意识, 商务翻译则更注重信息的准确性。 动笔翻译之前,对原文的语篇类型和文体特征进行认真的分析, 是翻译

15、理解阶段宏观把握原文的必然诉求。,The police went out in force to control the crowd.,译文1:警察出动武力去控制人群。 译文2:警察大批出动去控制人群。,Some people swap houses for a holiday.,译文1:有的人以房子换假期。 译文2:有的人异地度假互换房子住。,Section Three Process of Translation,二、表达的阶段(即转换和重组) 表达是翻译过程的第二步,是译者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正确、充分而又自然地传达给译语读者的过程。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表达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Se

16、ction Three Process of Translation,但是能够做到正确理解,并不意味着同样能做到准确、地道的表达, 因为表达除了取决于正确的理解,还取决于译者的译语水平、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方法等多重因素。,他卧床不起。,译文1:He was very sick and lay in bed all the time. 译文2:He was bedridden.,三、校核阶段,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阶段,Section Four Role and Literacy of the Translator,一、译者的角色 前面讨论了翻译的定义、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的过程, 而翻译的主体-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中坚(而不仅仅是中间)作用。,Section Four Role and Literacy of the Translator,对于译者角色定位,应遵循如下原则: 既要尊重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承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灵活性、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