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15217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二讲传播效果理论3:“培养”理论幻灯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效果理论(3) “培养”理论,第22讲,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枪弹论,适度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大效果论,大 众 传 播 效 力,1910,1940,1960,1970,1980,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培养/涵化理论 第四节 新闻框架理论 第五节 “知沟”理论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理论,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涵化理论,潜移默化哦,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

2、暴力和犯罪问题严重,美国格伯纳在“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资助下的从事这一项目研究。 有关“培养理论“的研究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关于电视传播效果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暴力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认为电视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暴力行为。为此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寻找解决途径。格伯纳等研究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承担了“文化指标研究”。此项研究由机制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三部分组成。其中“培养分析”理论成果最为突出。,培养理论的研究系统,“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一部分。这个综合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

3、”,分为“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三个方面。,1制度分析(传媒方面) 目的: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压力和制约因素: (1)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的规定; (2)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 (3)同业竞争和来自各种利益团体的压力; (4)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讯息系统分析(内容本身) 目的: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比如,对白人的强调,出场频度高。儿童、老人出场少。足见,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按

4、照一定的价值体系结构来安排的。,3培养分析(受众方面) 目的: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的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涵化理论与研究,最初的着眼点: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考察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查阅:格伯纳等人的实证研究资料P204-205 得出的结论: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犯罪有诱发效果,但整体上没有必然联系。但电视暴力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

5、险程度的判断,接触量越大,不安全感越强。,根据一系列实证调查和分析结果,格伯纳的观点: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生着巨大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即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与“社会观,三种现实,李普曼的“三种现

6、实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有三种“现实”与人的行为发生密切联系: 1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2传播媒介有选择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3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主观现实”,这是人们现实行为的依据。,“培养理论”的核心概念,“培养理论”中“三个现实” 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受众理解的“主观现实” “培养理论”中“三个现实”的关系 (思考明确),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媒为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观点中包含着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何以见得呢?,培养理论的修正,修正之一: 修正之二: 修正之三:,

7、培养理论的拓展研究,(一)研究领域的拓展 (二)研究内容的拓展 1、霍金斯的主观真实建构模式 2、拓展涵化假说 3、新闻折射假说,培养理论的历史评价,肯定: 质疑; 总评:,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社会需要达成“共识”,实现协调和一致。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前提, 培养理论一方面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带来的社会后果。 因为电视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电视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1、拥有最多的受众,接触时间最长; 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结合视听觉手段,拥有强烈

8、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区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剧医生威尔比播出后,主演者接到要求登门就医的观众来信达25万封之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后,一家公司改变了原定由冯远征形象代言人的计划。) 5、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参考书,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鲍贵、陈光明 译,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2、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龙耘 :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理论实证效果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思考题与参考书,见教材 补充 1、简述涵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内容。 2、试析涵化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变化和发展。,谢谢您的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