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13570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节_牛羊传染病幻灯片(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牛羊传染病,主讲:春惠敏 电话:13703440858,第一节 病毒性传染病,一 口蹄疫 口蹄疫(Foot-and-mouth;FMD)俗名“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有强烈的传染性,往往造成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因此,国际兽疫局(OIE)一直将本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病原 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rus)。该病毒是目前所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病毒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

2、芯和周围的蛋白壳体组成,无囊膜,成熟的病毒粒子约含30的RNA,其余70为蛋白质。RNA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遗传性,病毒蛋白质决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并对病毒中央的RNA提供保护。 FMDV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A、O、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和Asia(亚洲1型)。每一型内又有亚型,亚型内又有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目前已发现65个亚型。各型之间在临诊表现相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程度变化幅度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1型。据观察,一个

3、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含病毒组织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数周至数月。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d。对日光、热、酸、碱敏感。故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02%05过氧乙酸、5氨水、5次氯酸钠都是该病毒的良好消毒剂。,流行病学 口蹄疫病毒可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家畜以牛易感(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是绵羊、山羊和骆驼。仔猪和犊牛不但易感而且死亡率也高。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发病。 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

4、行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 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在症状出现前,从病畜体开始排出大量病毒,发病初期排毒量最多。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其中水疱液内及淋巴液中含毒量最多,毒力最强。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猪不能长期带毒。,该病毒入侵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经损伤的黏膜和皮肤感染。 该病毒经空气广为传播。畜产品、饲料、草场、饮水、和水源、交通运输工具、饲养管理用具,一旦污染病毒,均可成为传染源。 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冬、春两季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或平息。,症状 潜伏期17d,平均24d

5、。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图21),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41。发病12d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图22),呈红色糜烂区,边缘整体,底面浅平,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 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

6、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肌炎引起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550。 哺乳犊牛患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病变 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还可在咽喉、气管、支气管、食道和瘤胃黏膜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真胃和小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诊断,1诊断要点 根据以下几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1)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2)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3)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黏膜、蹄

7、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4)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2鉴别诊断 本病与下列疾病都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1)牛瘟:传染猛烈,病死率高;舌背面无水疱和烂斑,蹄部和乳房无病变;水疱和烂斑多发生于舌下、颊和齿龈,烂斑边缘不整体呈锯齿状。胃肠炎严重,有剧烈的下痢;真胃及小肠黏膜有溃疡。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检查可确诊,也可以此加以区别。 (2)牛恶性卡他热:常散发,无接触传染性,发病牛有与绵羊接触史;病死率高;口腔及鼻黏膜、鼻镜上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无蹄冠、蹄趾间皮肤病变,这是与口蹄疫的区别所在。,(3)传染性水疱性口炎: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极少发生死亡

8、;不侵害蹄部和乳房,马属动物可发病。 (4)牛黏膜病:地方性流行,羊、猪感染但不发病;牛见不到明显的水疱,烂斑小而浅表,不如口蹄疫严重。白细胞减少,腹泻,消化道尤其是食道糜烂、溃疡。,3实验室诊断 为了和类似疾病鉴别及毒型鉴定,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目前口蹄疫的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病毒分离技术是检测口蹄疫的重要标准,主要有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2种方法;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中和试验(VNT)、补体结合试验(CFT)、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

9、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对FMDV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建立起检测FMDV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核酸序列分析、电聚焦寡核苷酸指纹图谱法、基因芯片技术等。,防治,由于目前还没有口蹄疫患畜的有效治疗药物。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和各国都不主张,也不鼓励对口蹄疫患畜进行治疗,重在预防。 发生口蹄疫后,应迅速报告疫情,划定疫点、疫区,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严格封锁,病畜及同群畜应隔离急宰,同时对病畜舍及污染的场所和用具等彻底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健康易感畜进行紧急接种,所用疫苗必须与当地流行口蹄疫的病毒型、亚型相同。还应在受威胁区的周围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情扩散

10、。在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屠宰后14d内,未再出现新的病例,经大消毒后可解除封锁。免疫参考程序:牛种公牛、后备牛:每年注苗2次,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肌注高效苗3-5ml。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注高效苗3-5ml。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注高效苗3-5ml。,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1次,肌注高效苗3-5ml。羊的免疫程序参照牛的免疫程序执行,肌肉注射,剂量减半。发生口蹄疫时,也可对疫区和受威胁的家畜使用康复动物血清或高免血清。 疫点粪便堆积发酵处理,或用5氨水消毒;畜舍、运动场和用具用24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020.5过氧乙酸等喷洒消毒,毛、皮可用环氧

11、乙烷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黏膜病。该病是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目前BVD-MD已呈世界性分布,特别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血清学阳性率为50%、澳大利亚为89%、加拿大部分地区高达82%-84%、南美6国(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和秘鲁)84.9%、法国76%、英格兰和威尔士54%74%、瑞士78%80%、印度17.31%。目前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也在我国新疆、内蒙、宁夏、

12、甘肃、青海、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辽宁、陕西、山西、广西、四川、江苏、安徽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检出此病。,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成员。为单股RNA有囊膜病毒。本病毒耐低温,冰冻状态可存活数年。本病毒与猪瘟病毒在分类上同属于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流行病学 本病对各种牛易感,绵羊、山羊、猪、鹿次之,家兔可实验感染。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急性发热期病牛血中大量含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常年发生,多发于冬季和春

13、季。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大小牛均可感染,发病率约为5,病死率90100,发病牛以618个月居多。老疫区急性病例少,发病率和病死率低,隐性感染在50以上。,症状 潜伏期710d。 急性型: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持续47d,有的呈双相热。病牛精神沉郁,厌食,鼻腔流鼻液,流涎,咳嗽,呼吸加快。白细胞减少(可减至3000个/mm3)。鼻、口腔、齿龈及舌面黏膜出血、糜烂。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牛常引起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从而导致跛行。急性病牛恢复的少见,常于发病后57d内死亡。,慢性型:发热不明显,最引人注意的是鼻镜上的糜烂。口内很

14、少有糜烂。眼有浆液性分泌物。鬐甲、背部及耳后皮肤常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质化,甚至破裂。慢性蹄叶炎和趾间坏死导致蹄冠周围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或溃疡,跛行。间歇性腹泻。多于发病后26个月死亡。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本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缺陷的犊牛。最常见缺陷的是小脑发育不全。 绵羊通常为隐性感染,但妊娠1280d之间的绵羊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流产或早产或产足月羔羊。,病变 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特征性损害是口腔(内唇、切齿齿龈、上颚、舌面、颊的深部)食道黏膜有糜烂和溃疡,直径15mm,形状不规则,是浅层性的,食道黏膜糜烂沿皱褶方向呈直线排列。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15、。蹄部、趾间皮肤糜烂、溃疡和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犊牛小脑发育不全,亦常见大脑充血,脊髓出血。,诊断 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用不同克隆DNA探针可检测BVDV,检查抗体方法有BVDV血清中和试验、ELISA等。NCP株可用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检测感染细胞试验,也可用PCR试验扩增检测血清中BVDV核酸。 本病应注意与牛瘟、口蹄疫、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蓝舌病等鉴别,防治,1防制措施 由于BVDV普遍存在,而且致病机理复杂,给该病的防制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国外控制的最有效办法是对经鉴定为持续感染的动物立即屠杀及疫苗接种,但活苗不稳定,而且会

16、引起胎儿感染,所以国外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灭活苗。防制本病应加强检疫,防止引入带毒牛、羊或造成本病的扩散。一旦发病,病牛隔离治疗或急宰;同群牛和有接触史的牛群应反复进行临床学和病毒学检查,及时发现病牛和带毒牛。持续感染牛应淘汰。,2治疗措施 本病在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 硫酸庆大霉素120万IU后海穴注射;硫酸黄连素0.30.4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0.2%氧沙星葡萄糖注射液或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300 ml;新促反刍液(5%氯化钙200 ml、30%安乃近30 ml、10%盐水300 ml), 分三步静脉点滴。也可饮2%白矾水,灌牛痢方(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当归、白芍、大黄、茯苓各30g,滑石粉200g、地榆50g、二花40g)均有疗效。,三、牛流行热,牛流行热(Bovine epizootic fever)又称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