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90212713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河南省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提分卷五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

3、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

4、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故,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C

5、.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B.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两个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C.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D.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

6、于感性。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

7、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

8、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

9、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

1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

11、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京华时报)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61岁的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辛喜玉还带领村民

12、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华网)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做了报道,主要突出了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材料二也有相同的内容。B.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规模之大、速

13、度之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C.材料一突出了赵久富对移民群体巨大的付出和牺牲,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了政府的努力。D.材料二通过和日本对比突出我国完成移民工程速度快、用时短,并提到了对移民的对口帮扶问题。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的前四个数字具体而客观地说明了坝高与水位的变化,后两个数字表现了移民的经济投入巨大。B.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六个具体数字,体现移民难度大,强调移民付出之多。数字的列举,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符合新闻的要求。C.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是,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D.坚

14、决取缔致污企业,是丹江口库区当地政府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具体措施。E.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移民家园建设,扶持库区移民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种养基地,这些措施也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作用。3.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桑梅朵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

15、。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