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211074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旅游度假区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意见书1. 概述:为了响应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和大力推进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探索以绿色、生态、低碳为理念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并结合xxx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关于组织申报2013年度山东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鲁财建201341的通知特提出本意见书。2. 适用范围:本意见书是针对xxx旅游度假区内,规划城区和旅游区中的建设项目、市政工程、能源设施、智能化管控以及旧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定的意见性

2、条款。xxx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一切设计和建设活动参照此意见书。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书(财建2012167 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6-20124. 编制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维持生态安全,优化城镇区域布局,促进本土特色建筑形式与绿色建筑技术相结合,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建设具有绿色生态环保和智能化的新型城区,并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谐发展。5. 规划建设区域

3、范围:111城市片区、222城市片区、111旅游度假区、444港旅游度假区。6. 专项规划编制内容:(1)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 绿色交通专项规划(3) 水资源利用专项规划(4) 能源利用专项规划(5) 智慧城市专项规划(6) 固体废物资源系统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导则一、绿色建筑专项规划1.1结合xxx旅游度假区现有条件和特点,在总体规划片区内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逐步有序的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星级范围。针对绿色生态城区规定绿色建筑布局规划、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后,申报山东省年度绿色生态示范城市。 1.2.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

4、以人为本、资源节约、本地适宜的原则。(2)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合理制定并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3)优选可操作项目,制定高标准示范性案例,带动绿色生态环保新理念的普及工作,从而整体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节能减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绿色环保意识。(4)尊重已有总体规划,重点提出与绿色建筑密切相关的道路、交通、市政等特殊要求,并与各专项规划融为一体。1.3.绿色建筑适用性分析及旧城改造: (1)根据用地性质,生态地基,区位条件、建设方式、示范效应等确定合理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 (2)结合已有规划,分析确定规划区内地块未来绿色建筑

5、星级升级潜力。 (3)对旧有城区内建筑节能和新型能源利用、节能设备使用等提出合理化、经济化实施方案和改造方案。 (4)充分利用规划区范围内已有自然资源(河流,水塘、湿地等)作为天然雨水调蓄设施,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景观水体、景观绿化辅助雨水调蓄,与绿色建筑统筹考虑,减少人为破坏现有生态环境的行为。1.4.绿色建筑技术指引(1)应遵循因地制宜、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提倡采用本土低成本技术。(2)应采用本地材料,包括乡土植物、本地建材等。(3)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4)景观用水、绿色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用水应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6、(5)因地制宜的采用有效,生态的雨水储蓄或渗透措施。(6)因地制宜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外遮阳等被动式节能技术。(7)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以及省市标准制定绿色生态区绿色建筑技术强制性要求和引导性要求。 二、绿色交通专项规划2.1结合总体规划中各级道路设置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绿色交通规划应包含道路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静态交通系统、道路竖向设计等。(1)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包含慢行空间(指慢行廊道、慢行连接道、滨水休闲道和单元内部游憩道等)、慢行过街设施、自行车租赁系统和无障碍设施等。(2)明确各类交通设施的用地和规划控制要求。(3)明确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

7、交叉口形式及渠化设施。以及控制点坐标和标高。2. 2绿色交通规划可预留绿色生态城公共交通走廊,如:为轨道交通走廊,根据规划的路线走向,按不低于30米的宽度预留用地,局部场站用地可结合具体用地情况适当加宽。2. 3绿色交通规划可考虑与新材料、新技术交通工具的配套设施的布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能。(1)公共交通工具宜使用洁净能源,规划利用电能、混和动力、新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的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辆,建设可再生能源充电站、加气站、新型燃料加油站等。(2)鼓励加油站、加气站合并建设,宜设置一定比例的配备充电装置的停车位。(3)明确电动汽车充电站、公共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等静态交通设施的位置及规模。(

8、4)改善道路状况。包括道路的线行、路面材料、照明、净空、提供的视距、施工期间的临时路网系统以及道路绿化等,并且在道路建设中优先布置公共、步行和自行车道,推广透水砖、降噪透水路面、LED路灯等应用。(5)充分考虑降低噪声、雨水收集、太阳能景观照明系统、电动车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技术的应用。2. 4绿色交通规划应合理确定绿色生态城区路网密度,包括机动车交通路网密度、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自行车道路网密度和步行道路网密度。(1)公共交通线网密度不应低于3.5公里/平方公里(2)公共交通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应达100%(3)公共交通换乘:在路段上通向换乘路距离不应大于5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米;对

9、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米;在道路平面交叉口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米,并不得大于200米。2. 5绿色交通规划应注重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和与其它交通系统的衔接。2. 6截取尺度划分应适宜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2. 7绿色交通规划应建造以公交为导向、行人优先的街道和社区。(1)尽可能在每条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2)在重点公交节点周边进行高密度综合开发。(3)合理提升公交专用道或优先道在城市各级路网中的比例。(4)应明确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率。2. 8绿色交通规划应落实完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系统,依据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路网密度一次递增原则,明确各级路密度和路间距。2. 9慢行

10、系统规划应考虑使用者安全舒畅的通行要求与停顿休憩需求。(1)具备无障碍设施条件和提供遮风避雨的人性化环境,路面铺装须与机动车道路有明显区别并采用透水材料。(2)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应明确休闲健身道路和通勤道路布局。(3)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可采用物理隔离或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实现机非有好分离。2. 10绿色交通规划应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构建系统、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1)在轨道站点内应规划建设自行车服务系统,方便出行接驳。(2)结合城区自行车系统规划,在公交枢纽及重要站点50m半径范围应规划建设自行车服务系统,方便出行接驳。(3)在公园、步行街等公共设施场所内应规划建设自行车服务系统。2.

11、 11步行交通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便捷性要求在片区层面,区内主要办公楼、商业中心、出入口、过街设施与公交站点等主要吸引点间的平面距离不宜超过400-600米。(2)步行道宽度设置以行人流量为依据确定,一般单项行人带不应小于1.5米,双向不宜小于3米。(3)步行道路面宜采用柔性材料,同时应减少上下坡,不同区域的慢行交通应差异化发展。(4)步行道附属设施及残障设施:步行系统应标志清晰、醒目,并合理设置各类行人设施的附属设施,如小品、座椅、照明、通信、休憩设施、连贯无遮挡的盲道等。医院、养老院等500米范围内应合理设置各类残障设施。2. 12自行车交通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行车道宽度宜按

12、双向2车宽2.5米设计,宜采用柔性材料。自行车道应避免经常上下坡,平均坡度不宜大于3%。(2)自行车道应提高视认性,交通标志线应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对自行车驾驶者要有明显的视觉诱导效果。(3)自行车道停车设计应结合主要吸引点等因地制宜设置,离骑车者主要目的地距离不宜超过50米,自行车停车场提供固定停车位或自行车栅架子。三、水资源系统利用专项规划3.1水资源系统利用分析(1)应以节水和水资源保护为核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安全、高效、和谐健康的水系统。(2)水资源开发结合并利用现状分析,应包括城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均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

13、3)将旅游区和城区一起考虑,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农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几个方面分析现状和趋势,全方位提高区域用水效率,达到节约用水效果。(4)预测规划期内可供水资源,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根据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预测城市需水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3.2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1)以分质供水规划设计为核心,实现多层次的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分质供水管规划包括饮用水供水设施规划和非饮用水供水设施规划。饮用水供水设施规划应包括水源地选择及防火措施,水厂布局(位置、用地、规模等)输水管网及配水管网布置,以及加压泵站等附属设施的控制和建设等。非饮用水供水设施规划中,以污水

14、为水源时应再生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合建,雨水为水源时调蓄设施应根据实施主体和适用对象确定。(2)排水系统规划应以“可持续的排水系统”为设计理念,实现排水系统的适度集中与有机分散相结合,合理布置排水系统。排水原则上采用分流制,对于已形成合流制的建成区或一些情况特殊的地区,可以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排水分区充分利用地形和水系,高水高排,地水低排。可以就近分散式处理围住,发展生态式污水处理。(3)雨洪资源化利用应坚持低冲击开发理念。通过利用、强化下渗、调蓄、滞留、蒸腾、蒸发等原则和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减少洪涝灾害。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综合生态、建筑、环境、市政、景观等系统工程,强化雨水

15、的净化、渗透和综合利用,削减城市洪峰和水涝,减少并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建立水循环系统,加强水生态修复与重建。保护和利用湖泊和池塘等天然水体,或城区内现有的人工湿地系统,作为周边雨水排放的受纳水体,并精心水质净化。 3.3水资源系统技术指导应包括但不限于一下内容 (1)水资源系统技术应提倡采用本土、生态、低成本技术。(2)水资源系统应采用本土材料,包括乡土植物、本地建材等。(3)景观用水、绿色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应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4)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生态的雨水储蓄或入渗措施。如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浅草沟、绿化屋顶。(5)因地制宜采取源分离的生态排水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生态处理技术。(6)编制本地区绿色生态城区适宜的市政系统控制指标体系。包括节水器具普及率、饮用水达标率、再生水利用率、综合地表径流系数、污水集中处理率等。四、能源利用专项规划4.1能源规划的目标在保障建筑能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电力、热力、燃气等能源供应系统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系统综合规划,构建安全、稳定、经济、高效、可持续的建筑能源供应系统。4.2能源利用专项规划坚持以下原则(1)减量化原则。即以降低绿色生态城区实际能源消耗量和二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